“以學生為本,教師為主導,能力、思維訓練為主線”是適應課改的一種新的現代教學理念。因此,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育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政治課的特點決定了這門課程比較抽象、枯燥,如果教師板著面孔,課堂嚴肅,只會使學生索然無味,疲于應付,無法達到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一個崇尚積極情感的教學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感情,使學生在精神愉悅中喚起潛能,拓展思路,積極探索,學而有成。在教學中,教師生動形象的描述,幽默風趣的講解以及豐富的表情、手勢,都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喚起思維的靈感。為此,每節課我都會以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走進課堂,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輕松愉快的笑容、親切隨和的語調、吸引人的教學情境,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這樣才能為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提供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二、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發散思維和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的法子來自學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學貴有疑,要鼓勵學生多發問,多思考,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善于發現他們思維的火花,向積極方面去加以肯定和鼓勵,把學生的思維器官充分調動起來,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堅持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到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1. 設計能引發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教師應注意及時檢查自己的行為,糾正包辦過多的做法,逐漸放開學生的手腳,可多提供鮮活、典型的感性材料,設計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引起學生思考、牽動學生心靈的問題,同時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2. 鼓勵質疑,發展創新思維
學貴有疑,疑是積極思維的表現,也是發明創造的鑰匙。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發問,即使某些發問是可笑的,也要尊重與眾不同的疑問。縱觀近幾年中考和高考政治試題,開放性試題變知識立意為能力素質立意,往往從具體事例入手,或時政熱點,或案例、漫畫,都要求學生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經驗,進行創新思維,談親身體會、感受和對個人的啟示,考查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性試題的特點是設問開放,答案倡導和鼓勵個性化、多元化,考生可以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按不同思路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得出不同但都明確合理的答案,其實質是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要及時抓住一些有利時機,提出一些開放性的、沒有單一答案的問題,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分析。同時,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進行探究思考。當然,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是平時參與文化生活與實踐積累的結果。因此,我們平時教學中要關注時政熱點,多開展實踐活動。
三、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
當前一部分學生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身邊存在的環境污染、不文明行為等社會問題熟視無睹,觀察、分析社會生活的積累少。因此,教師平時要圍繞教材重點,收集科技發展、國家建設的最新成果材料,注意鄉土材料,將時政引入課堂,讓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關注身邊生活實例,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課堂上參與活動,課前課后拓展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會運用,學會探究,學會創新。
在課堂上,教師可采用演講、討論、辯論、角色扮演、新聞發布會、研究性課題匯報等豐富多彩的學生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可見,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獲得新知識,才能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的自身價值不斷得以實現,從而產生出更強烈的創造動機。
總之,只要我們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著力營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民主互動關系,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切實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唐海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