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要求,結合地理課程中的“活動課”特點,在高中地理單元活動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實踐與探索,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學習潛能,改變學生被動機械地學習地理知識的狀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大提高了活動課堂教學的效益。
關鍵詞:地理活動課;探究;實踐;能力
一、“探究融入活動課”是新理念的要求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了落實教育改革精神,魯教版的高中地理設立了單元活動。那么如何讓活動課發揮應有的作用,達到培養人的目的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探究”為靈魂、以“活動”為形式、以“能力培養”為目的,開展地理活動課的教學。
二、圍繞“探究”,開展“活動”
開展“探究”學習,能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體驗過程與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但“探究”不等于“動手操作”,活動課的課堂教學必須以“探究”為靈魂去引領開展“活動”,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
1. 以“探究問題”引入“活動”
問題是探究的基礎和起點。在活動課的教學開始,教師應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愉悅地走進活動課。
教材中“單元活動”僅指明了學生“活動”的內容和范疇,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創造。為此增設了“背景問題探討”環節。當然,教師創設的情境應是學生感興趣的,即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2. 逐層探究,深化活動
“背景問題情境”可以把學生帶到活動中去,要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還必須有層次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因此,根據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規律又設置了獨立初探、小組互探、師生同探這幾個探究活動環節。
獨立初探活動就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究、發現解決問題。根據調查,少數學生課前能很好預習,但多數只是簡單地看書,還有部分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針對這種情況,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另一方面為學生編寫“課前導學”,明示活動課的重點、難點,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重點、難點展開思考,發現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把發現的問題通過和別人討論、爭論、搜集信息、社會實踐等途徑去解決問題。
小組互探活動是關鍵的環節。活動課實施的空間是教室,時間是一節課,具有時空局限性。為此,教師課前要把學生初探活動的反饋問題認真研究,找出“共性”的、“典型”的、“精辟”的問題,精心加工,課上討論。同時對組織形式也要精心安排,一般4人或8人一組為宜,應注意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的搭配。對于活動中的難點,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如實驗、提供情境、繪圖、語言點撥等。否則,學生會陷入探究活動的僵局。
師生同探用來處理難點。怎樣組織好師生共探呢?教師首先要發揚民主,應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引導學生主動地看、說、想、做,把機會盡可能留給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談心式”的交流中掌握知識和方法。要切忌“包辦”,即“板書+講授”式,剝奪學生主動思考發問的權利,抑制學生的發展。
三、課外探究,擴展活動
傳統的教學基本上把學生“封閉”在教材和課堂中。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學生必須進行更加廣泛的學習。因此,教師也要把活動課的課堂教學延伸到更加廣闊的空間。
怎樣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擴展地理課的活動空間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以課上活動為基礎拓展課外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較強的實踐能力,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
2. 超越課本開展探究活動
例如為學生開一些地理專題講座,如地理學史、地理與環保、地理與防震減災等;利用工具收集物地理信息,如工具書、報紙、電視、互聯網等;開展實際活動,如推行“禁塑令”、垃圾分類等。
四、反思“探究”,提升教學能力
新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與反思,找出成敗得失。這一要求對指導今后的課堂教學實踐,促進教學水平提高會有很大幫助。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那么地理的活動課后如何進行反思呢?
1. 對比活動與預設進行反思
活動預設是課前設計,會與實際存在很大的差距。教師要反思預設是與學生的認知脫節,還是自己的預設過高?對比之后,會對教師今后的課堂設計有很大的幫助。
2. 反思學生的問題、建議、見解
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還有一些是富有創新性的。有的問題可能一時難以解答,因此教師應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問題并及時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對癥下藥。
3. 反思探究失誤之處
教師要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之處,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于形式,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等。同時,要進行回顧、梳理,并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后教學時的借鑒,并寫出改進的策略和“二度設計”的新活動課方案。
4. 反思活動課成功之處
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上一些精彩的師生對答、學生爭論,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的處理等。這些可供以后教學時參考,有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的功效。
總之,教師圍繞“探究”開展活動課教學,把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引入活動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反饋結構,并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開展活動、形成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從而實現活動課教學的目標。
(邳州市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