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課堂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為本的課堂。也就是說,生態課堂是維護學生思維的自然性,以創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自然的課題引入
教師在數學課堂上除了關注學生知識的達成,還應從人的和諧成長的角度作出回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作為切入點,在鮮活、生動的學習情境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在充滿探索和疑問中促進學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全等的識別》一課時,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塊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成兩塊(見圖1、圖2),要去重新配一塊相同的三角形玻璃,是帶圖1,還是帶圖2?
將這一問題拋給學生,必然會引發學生的思維熱情,讓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課堂教學。用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引入課題,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會比較自然,在思維上比較容易接受,能切身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數學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它表達了一種探索精神,這一特征充分體現了數學的魅力,所以教師應該提供給學生探索問題的機會,尊重和滿足學生的 “好奇”“好學”的心理需求,用數學內在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他們始終處于一種認知活躍的狀態,以積極的姿態去攝取新的知識。
二、知識探索的過程
曾經聽過這么一節《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數學課,教師給出課題后,讓學生打開書本,背誦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以及對應的數量關系,5分鐘以后學生之間互背,直到背出為止,接著教師給出例題和練習。其實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思維的自然性,剝奪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空間,只在學生的思維上留下強化性的記憶,沒有知識形成的過程。
在提出的生態課堂的教學中,非常關注知識的自然形成過程。生態課堂應該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為本的課堂,它強調學生是一個個具有思想、意識、情感、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學生發展為本,其核心成分應該是通過最優化的課堂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統一。其實在《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動畫展示月食的形成過程,兩個球形(在平面圖形中是兩個圓)由遠及近相遇后再離開。讓學生觀察這個變化過程中兩個圓所形成的不同的圖形,抽象成數學模型即為兩個圓的位置關系。在此基礎上,對比 R、r、d(兩圓的圓心距),讓學生探索出每種位置關系所揭示的數量關系。經歷這一探索發現的過程,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但是探索的過程恰恰是學生思維的認識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是自己的認知,而不是強求的、機械的記憶,教師的任務也不只是完成預設的教學內容,而是和學生一同探討、分享、創造美好的生命經歷。
三、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生態課堂就是教師發揚民主教學,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生態教育倡導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它所追求的是師生在數學課堂中自然、和諧、自主地發展。所以,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要做到:(1)師生之間要建立相互間的平等和信任,教師通過組織教學,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暢所欲言,達到相互啟發、集思廣益,獲得更多的創造性見解。(2)數學課堂要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教師要提供促進學生成長的空間,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內化、對知識的尊重等。(3)在課堂上,教師還應正確對待學生解題時的錯誤和認知上的差異性,用耐心和寬容、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學生的錯誤。
四、避免“假象”的生態課堂
(1)生態課所提出的把課堂的學習主動性交給學生,并不是不需要教師的課堂管理,也不是“放羊式”的教學,而是教師的角色由以前的主導者變成引導者,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地教學。(2)并不是所有的合作交流都有必要,有集體討論形式就算是“生態現象”,學生的討論和探索應在恰當的時候使用,而不僅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3)不是說設置“請你選擇你喜歡的數計算”或“請你談談這節課的收獲”的問題就算是生態課堂的要求。要將學習的主動性交給學生,則需要教師在設計每個教學環節時要合乎學生思維的要求,能發展學生的能力,而不僅僅是體現在表面上的“生態”。
總之,通過對生態課堂的貫徹,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輕負擔、高效率,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為他們以后在數學道路上的后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張家港市崇實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