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英國倫敦,擁有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學位,擔任過倫敦商學院院長和哈佛商學院高級副院長——約翰奎爾奇今年2月舉家遷到上海,受聘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在全球著名商學院領導者中,選擇來中國商學院任職的,他是第一個。他也因此成為非常少有的在歐洲、美洲、亞洲都管理過頂尖商學院的教授。
如果說上任伊始,60歲的奎爾奇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玩笑上,“屬兔的我在兔年來到上海是一件吉利的事”,那么履職幾個月之后,他已走訪了多家中國商學院,也接觸了眾多商學院教授和商界人士。在對中國管理教育有了更切實際的感受后,從他的眼睛看出去,當下國內商學院在理念、師資、課程、人才培養等諸方面還面臨著哪些挑戰?不久前,奎爾奇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您剛剛來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時候曾經提到,中國的管理教育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進一步促進可持續發展,培養更加出色的杰出領袖,已成為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今您還堅持這個觀點嗎?
奎爾奇:中國所面臨的挑戰仍然是我所描述過的那樣,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快,制約中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的,仍然是人才的匱乏。如果說目前中國還有什么東西短缺的話,那就是受過職業訓練的商業領袖。我來中國的目的,就在于培養更多這樣的人才。
記者:中國商學院和世界頂尖商學院的差距在哪里呢?
奎爾奇:中歐不是一個典型的國內商學院,而是一所中外合作辦學的商學院,我們的定位是“中國深度,全球廣度”,很難用中歐作為例子來描述國內商學院和歐美商學院的差距。從學術角度看中國的商學院,一些硬性的學科,比如注重數字的經濟學、會計等方面,會有很多專家。但在軟性學科方面,比如人力資源、領導力戰略等等,專家的人數就偏少。
記者:您剛剛談到,國內商學院缺乏軟性課程的師資。我們知道,軟性課程更需要由實踐經驗豐富的教授來擔綱,而實際情況是,在一些商學院,講軟課程的教師很多都是從課堂到課堂的,您怎么看這個現象?
奎爾奇:在中歐,我們的教授在受聘之前,他們職業生涯中的某一個階段都是在企業度過的。現在,學生的要求很高,為了確保教授在課堂講解的內容能提供一些實踐性的智慧,中歐要求他們必須在商界打拼過才行。即使某些教授不一定在企業有過全職工作經歷,我們也激勵他去做咨詢項目,參與高層管理培訓項目,去公司做董事會成員,從而更多獲得來自企業的經驗。
記者:這樣的經驗對于教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些經驗,是不是教出來的學生是教科書化的?歐美商學院在這方面是怎么做的?
奎爾奇:美國商學院非常注重實踐性知識,有些兼職教師有豐富的工作經歷,但不一定有博士學位。在學術研究方面,不能稱其非常有造詣,不一定能寫出高水平的研究論文,但他們有大量的實踐經驗,課上得非常好。也有一些師資人員專門從事研究,他們不一定有實踐經驗,但是受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可以寫很多學術論文。這造成商學院出現兩大類教授,一部分以研究為導向,還有一些可能是來自商界的管理人士,好像一所商學院里又出現了兩所小的商學院。
記者:在商學院,案例教學是不是主流的教學模式?我聽說,最近國內一些商學院還興起了體驗式教學。
奎爾奇:不同學科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軟性的學科,比如人力資源、領導力戰略、市場營銷,借助案例教學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一些領域,比如會計學,講一些基本原則和規定,沒有案例也可以講述清楚。但即使是會計學這類學科,要講一些更為復雜的灰色領域,用語言很難表述清楚,這時候,案例教學可以發揮作用。
體驗式教學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MBA的課程單靠體驗是不夠的,在課堂中還需要課堂的紀律和觀點的分享。案例教學是一種長盛不衰的方法,它激發學生的參與和觀點的分享,強化了學習的效果。當有一天學生離開課堂,要為解決商業領域中的一個特定問題尋找有效的方法時,案例教學的模式會深深印在他們的腦海里。
記者:在歐美,多數商學院都開設了與商業倫理相關的課程。但中國很多商學院目前為止還沒有開設,有幾家即使開了,也有趕時髦的傾向,缺乏實質的內容。話扯開一點,聽說哈佛商學院有個很有名的“木桶理論”,決定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的,是拼成這個木桶的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一個企業能做多大,也是由其短板決定的。商業倫理道德就是木桶的底,如果這個底不存在,水也就沒有了,哈佛有這個理論嗎?
奎爾奇:我聽說過這個理論。關于商業倫理,商學院也存在一定爭議,有人認為應該開設單純的商業倫理課程,也有的人認為應該把商業倫理的元素融入到各個主要課程中。其實這不是排斥的,這兩方面都應該抓起來。有的教授在課上講授商業倫理,卻并不得心應手。其實,并不是他們本人不道德,而是他們缺乏生活方面的經驗和自信去教授這些課,特別是在討論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相比老教授,剛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教授因為經驗更缺乏,在講商業倫理時會遇到更多困難。
記者:有人說,中國商業倫理課程沒有完整的體系,美國的商業倫理課程又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畢竟兩國企業的治理結構不一樣。
奎爾奇:有一些歐美商學院的案例可以拿來用,因為它解決的是人類最基本的問題或者是通用的價值觀問題,但有些商業倫理的內容可能是基于本國的商業文化,對于中國,要看情況來對待。
記者:中國還有很多商學院沒有開設這方面的課程。您可能聽說過“企業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的說法,如今引申到商學院,大家說“商學院也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但不排除一些商學院辦學的目的就是賺錢,您認為一個有道德的商學院應該是怎樣的?
奎爾奇:責任領導力是必修課,MBA學生必須要上這些課程。領先的商學院在整個項目開展中,還必須要關注公司的道德操守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記者:和學生接觸的時候,您如何判斷一個人適不適合讀商學院?也就是說,您認為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商學院?
奎爾奇:首先要有好奇心,第二要有創造力,同時嚴謹很重要。如果你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以一種沒有結構、沒有邏輯體系的方式在想,那么這些想法不會有任何作用。要以嚴謹的方式思考,才能最終發揮更大的創造力。要想成為有效的管理者,這兩點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