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創新人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最寶貴、最稀缺的戰略資源。中國目前正處于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過程中。一方面,我國的教育與科技事業快速蓬勃發展,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教育和人才大國。另一方面,我們又嚴重缺乏世界級的科學家和各領域的領軍人才,缺乏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對此,錢學森學長曾多次感嘆: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這就促使我們要深刻反思現有的教育與科研體制、創新文化氛圍和人才培養模式等問題。
創新的氛圍和環境是創新人才成長成才的重要土壤,是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重要保證。錢老在對比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的感受時,認為加州理工學院整個校園都彌漫著創新的學風,整個學校的一個精神就是創新。在那里,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敢于挑戰權威。
反觀我們目前的狀況,不論是大學校園內還是社會上,不論是教育和科技領域還是各行各業,都存在不利于創新的文化和環境。我們的政策導向過于追求科研成果的數量,過于注重短期的成效。各種基金和項目申請、各種榮譽和科技獎勵,以及教師職稱評定等都是與論文的數量、與“出成果”的速度掛鉤,各種科研評價最終都要落到可以量化、能夠看得見的指標上。對于探索性強、風險性高、時效性長的創新研究,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在思想急躁、急功近利的氛圍下,教師和科研人員很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質量和水平上。這樣的評價體系,導致老師和學生都不敢也不愿做高風險的探索性研究、不敢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因此也就很難產生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重大成果,很難產生大師級的杰出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人才創新發展的文化和環境。
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兩方面的基本素質:一是創造性人格,二是創新能力。創造性人格是創新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力。然而我國現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強調 “標準化”和“批量化”,從中小學到大學,都是按照統一規格,大批量生產“標準件”人才。這種模式有利于解決教育的普及化和大眾化,但是不適應創新人才的個性發展。
流水線批量生產培養不出大師。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充分呵護創新人才的興趣和激情,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強化個性化培養,強調不同群體學生的個性需求,為創新人才施展才華、顯現個性創造廣闊的平臺和自由的空間。特別是作為交大這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集中了許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素質的優秀學生,要重視為這些學生提供難度更大、標準更高、要求更嚴、挑戰性更強的個性化教育。
在創新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既需要優秀教師的悉心教導,更需要學生發自內心的創新熱情、追求真理的科學興趣和堅定不移的創新意志。這些不可能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和知識傳授,只能依靠學生潛心于科學問題而進行的自主科學體驗和科學實踐。
從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難度也更高。對學生來說,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就是要自己尋找一條新方法、新觀點或新途徑,體現了一種自我超越和自我實現,能夠極大地培養學生學習、研究的興趣,激發創造的激情。必須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深入變革,從“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建立和形成以知識探究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引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積極探究。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