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是中職學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文化課,現在多數中職學校實行的是多證畢業制,計算機是必須過關的一門課程。所以,筆者認為中職《計算機基礎》必須有相對統一的學業評價方法,而且對于這樣一門以實踐為主體的基礎課,學業評價的方法必須具有多樣性和多向性。
在以往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的量化形式的評價方式,教師課堂上講些例題,讓學生以照抄的方式參照完成。考試時基本還是以片斷形式的知識考核為主,不能夠系統地考查學生對計算機技能的綜合應用。
針對傳統的學業評價方法存在的問題,筆者近年來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進行了新型學業評價方法的實踐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在新型評價模式下,學習興趣、自信心、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既然是學業評價,就必定有個評價的量值和結果。我在教授《計算機基礎》這門課之前,就對學生明確本門課程的學習目標,把學業總分定為100分,然后把這100分進行分解,打破以前以一張試卷為主的學業評價結果。我在實施的過程中,將100分分解為四個模塊:平時成績(30分)、項目實踐成績(30分)、操作考核成績(30分)、進步幅度(10分)。這四個模塊的評價,貫穿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
一、通過過程評價積累平時成績
過程評價是貫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如果運用好,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的形成,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把30%的平時成績又劃分為出勤、課堂表現(課堂反應、學習態度等)及課堂練習成績,三者各占三分之一。首先是出勤,對于中職學生,紀律約束是必不可少的。《計算機基礎》課一般都是學生到機房來上,從教室到機房的教學場所的轉換會使有些學生趁機逃課,所以應該實行每節課考勤制度,并做好記錄。我的具體做法是每次課前點名,凡無故曠課一次扣2分,遲到一次扣1分;其次是課堂表現,在課堂上違紀違規一次扣1分,比如玩游戲、隨便離開坐位或玩手機等;第三是課堂練習成績的評定,《計算機基礎》這門課課堂練習是必需的,光講不練學生是無法掌握的。針對以前學生在練習時會偷懶等情況,我在課堂練習上用的是減分。因為不可能每一個同學的練習都能檢查到,我采用抽查的方式,如果學生沒做練習,查到一次扣3分,如果做了,但是沒有按照要求完成相應的知識點酌情扣分。
有了分數的約束,上課遲到的少了,無故曠課的幾乎不再出現,課堂練習效果也比以前好多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增強。每節課的平時成績進行累加,最后在確定這門課程的學業成績時平時成績就有了,直接拿出所占的30%即可。
二、以多元化的開放式評價獲得項目實踐成績
《計算機基礎》這門課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與操作能力。現在課堂教學內容都是任務型的項目化教學,對學生項目實踐能力的評價,其實就是評價學生的綜合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在布置項目實踐內容時,有的項目是學生單獨完成,比如制作個人簡歷、撰寫自我介紹,有的項目是分組完成,比如制訂職業生涯規劃或班級活動計劃等。
(1)對于個人完成的項目,我一般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及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當然,不是所有的項目都要一一給出具體的評價,我一般會在學生完成一個階段的知識學習后,給學生布置一個綜合性項目練習,并利用專門的一節課展示學生作品,然后進行評價。一般一個學生要有3~5名同學給出相應的評價。通過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從不同層面上得到評價,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審美能力,并能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同時學生在評價他人作品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啟發。
(2)對于小組合作完成的項目,評價表中我加上了組內成員評價和小組互評。小組互評主要是對作品的總體評價,而組內成員互評主要從參與實踐的積極性、知識與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因為在完成一個項目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對合作能力及情感態度等方面最有發言權。
一般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同學都有10張左右的項目評價表,項目評價表的學期累計成績直接取其30%加入學業總成績中。
三、以多種形式的評價獲得操作考試成績
《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的操作知識點比較多,操作考核既要能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體現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改變以往用一張試卷來考核學生操作能力的方式,因為一張試卷必定不能對所有的知識進行全面考核。我將本來的期中、期末的集中考核變為了多種形式的日常考核。比如我在平時課堂中采用口試、學生演示、操作創新、知識點單獨測試等方式來進行評價考核,使用扣分方式,如果知識點沒有掌握要進行扣分,下次再進行檢查,如果還沒有掌握加倍扣分,如果在下次的檢查中掌握非常好并能靈活應用的話,將進行加分。這種方式大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生沒有掌握好的情況下,他們會在課后自己來彌補。
四、對學習態度和行為表現的評價形成進步幅度成績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懂得學習的意義,轉變學習的態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的進步老師必須看得見,除了看得見,如果再有所“表示”的話,那對學生必定會產生更大的促進,所以我留出了10分作為學生進步表現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行為表現的評價,我仍然采用了多元及多樣的評價方式,用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另外,注重對學生在課堂表現上的觀察,比如從來不敢上臺進行操作演示的學生主動上臺演示了,就要對其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同時注意把這種表現用量的形式表示出來。這種評價方式強化了人文教育,更加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實踐應用中感覺效果很好,對學生的潛能的挖掘、多元智能的培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對于上面幾個方面,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情況互相交叉,不是刻板不變的。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靈活地應用各種評價方法,將評價貫穿于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的學業評價才會更全面、更合理、更科學,也必定能夠通過學業評價真正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并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連云港大港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