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學“三境界”,即《論語》開篇那三句話。
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能夠感受辛勤學習、溫故知新之樂。一個人修養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愉悅。所以,熱愛學習以學為樂,是最起碼的境界。
第二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即能夠感受朋友之間切磋批評之樂。“朋”之難得,究其原因,從主觀方面說,就是對批評所持的態度。所以,是否真心歡迎批評,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繼續真心歡迎批評,就成為治學的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能夠感受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之樂。如何對待“人不知”,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對待名譽地位利益實惠的問題。真正的知識分子,絕不會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發財,走什么路子,討誰人歡心,也絕不會看不見“粉絲”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