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于農村生源萎縮和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等考量,一些地方開始進行學校布局結構的調整。2001年7月,教育部頒發《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對這一做法給予了肯定,指出:“調整學校布局結構,使人才在產業、地區的分布更加合理。適應城鎮化進程和學齡人口波動的需要,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中、初等學校布局。”隨后,全國各地開始了大面積的學校布局調整。事實表明,通過對一大批學校的撤減、合并,降低了辦學成本,提高了辦學效益。
隨著布局結構調整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更多關注布局結構調整對于提高教育質量的意義,以及這項工作對于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有何作用和影響的問題。人們在要求入學機會均等的同時,也要求入學教育過程以及入學教育的軟、硬條件均等等。于是,學校布局調整逐漸由最初的撤并撤減工程,演變為提質工程,并且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政策含義自然而然也就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教育均衡發展成為了需要面對和去深入探討的問題。
教育均衡發展,是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布局調整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也是工作的重點。正如教育部部長助理、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所言:均衡發展應當成為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工作的一個帶根本性的重要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追求,基礎教育發展進入新時期后,應當更加旗幟鮮明地把均衡問題提出來,用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統一認識,指導我們的工作。而現階段,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呈現出非均衡狀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以及不同教育類別之間發展不均衡,教育經費投入、設備配置、師資水平等方面分配不均衡。尤其是,為享受到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許多家長想盡辦法、走盡關系、散盡金錢,不惜代價地為孩子“擇校”,這就不僅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和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干擾了學校的正常教學,所滋生的“權錢交易”“教育腐敗”,更是造成了極不好的社會影響。
“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對縮小教育發展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對于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規模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推進學校布局調整中,應該為義務教育學校提供均衡的辦學條件,在資源配置、政策導向以及宏觀調控等具體行為中,體現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自然經濟狀態下的農村不斷衰退,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鎮。據預測,到2020年將會有3億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因此,如何合理規劃城市學校布局,做到科學統籌、適當超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刻不容緩的問題。
以長沙地區為例,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 389所,在校學生1 596 071人,在校教職工120 245人。“十五”期間,長沙市的教育事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整體水平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但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人口的流動集聚以及人民群眾對教育均衡化、優質化需求的不斷提高,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新矛盾日益凸現。長沙城區學校布局調整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中小學布局不均衡。老城區的教育資源過于集中,城區擴大后新區域教育資源則相對缺乏,而按照分區域就近入學的原則,群眾意見較大。二是學校規模偏小,班額偏大。大部分中小學的生均面積不達標,造成“熱門”學校班額普遍偏大。三是小區建設與教育設施不配套。許多新建居民小區已經形成,但區域內沒有相應的教育設施配套,學生難以就近入學,給家長和學生帶來許多不便。四是師資發展不均衡。五是生源流向不均衡。
長沙市通過對學校布局調整的規劃和加強合格學校建設等途徑,進一步放大優質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合理調整市區普通中小學空間布局、提升教育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從而推動長沙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緩解“擇校”矛盾,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
首先,加強領導,統一指揮。由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長為組長,由市發改委、財政局、人事局、規劃局、國土資源局、交通局、建委、人口與計生委、教育局等部門參加的全市中小學布局調整實施領導組,對全市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進行統一領導,協調全市布局調整的規劃制定和實施工作,解決實施中的疑難問題。市教育局負責擬訂分年實施計劃、實施操作方案和具體實施工作;各行政區人民政府要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在中小學布局調整中,積極宣傳動員、協調督促,并籌資投勞,改善辦學條件,解決疑難問題。
其次,科學規劃,適當超前。市教育主管部門深入調研,結合本市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趨勢,結合全市中小學布局調整總的目標要求,科學擬定分年實施方案,在確保擬撤并學校安全的前提下,有重點投入新建學校和擴建學校,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
第三,整合資源,加強改革。堅持以市為主,積極鼓勵、大力支持社會力量投入基礎教育,積極籌建寄宿制小學、中學,以滿足各階層人口對教育的需求,加快推進布局調整。
第四,多方籌資,加大投入。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投入,嚴格按要求管理使用。按照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確保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安排適量的布局調整資金,列入當年預算。加強現有教育資產管理。撤并后的閑置不動產,采用公告形式拍賣、租賃等,所得收益由市教育局處置,市教育結算分中心管理且全部用于學校布局調整改擴、新建工程。同時,各區、鄉鎮、村仍要積極籌資投勞,支持轄區內的學校布局調整項目。
長沙是全省最先啟動合格學校建設的地區。早在2007年,就研究出臺了《長沙市普通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并開始在全市范圍內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在省委、省政府建設教育強省工作會議之后,長沙市將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統一歸并到合格學校建設之中,并在全市建設教育強市推動創業富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建設合格學校的具體目標,要求“到2012年,全市95%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合格標準”。在長政辦發[2007]12號《長沙市普通中小學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基礎上,長沙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長沙普通初中合格學校督導評估細則》《長沙市普通小學合格學校督導評估細則》,細則共分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中涉及:校園規劃建設、學校裝備條件、生均公用經費、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工作、學校教育教學和學校辦學水平等七個方面。可見合格學校的建設,并不僅僅是學校硬件的完善,同時也是學校軟件實力的提升。
在長期的教育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差距,教育均衡發展要求與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這也成為長沙市義務教育發展的基本矛盾,尤其表現在擇校之風愈演愈烈。在布局調整中,啟動“合格學校”的建設,從辦學規模、基礎設施、師資、課程等出發,力求逐步在教育教學層面上,給所有學校以平等的“國民待遇”,逐步取消重點校、示范校與窗口校,大力建設薄弱校,將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公辦校與民辦校之間的差別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合格學校的建設將對實現義務教育發展的均衡化,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以上數據來源:湘政教督通[2009]77號《關于認定長沙市星沙金鷹小學等1372所學校為義務教育合格學校的通知》、湘政教督通〔2010〕81號《關于認定長沙市雙江鎮中心小學等1105所學校為義務教育合格學校的通知》)
由此可見,長沙作為省會城市,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走在了前列,發揮了輻射和引領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建設義務教育合格學校826所,占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80.74%。合格學校建設作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被列入了長沙市的重要議事日程,主要特點有:
一是組織保障十分有力。2007年以來,長沙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合格學校建設納入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每年安排相應內容作為“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2010年,合格學校建設列入幫助扶持企業發展、幫助推進項目建設、促進民生改善、促進經濟增長的“兩幫兩促”活動范圍,作為全市年度中心工作之一,進行了重點安排。其中,雨花區把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區的核心內容,進一步加強了組織領導。事實證明,領導重視是開展好合格學校建設的有力保障。
二是硬件條件逐步改善。合格學校建設是改造薄弱學校、提升辦學水平的有效措施,其本質是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讓每所學校都成為優質資源、成為窗口學校。以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為契機,長沙市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改善了學校硬件設施。據統計,2008年,全市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共投入資金達到3.6億元,重點惠及學校560所。各區積極履行辦學責任,多方調集資金,保證了合格學校建設順利進行。岳麓區在“寧愿少修一條路,也要多建幾所學校”的理念指導下,決定在2009年將今后三年的資金一次投足,經費投入總計達5.7億元。開福區2009年為5所項目學校預算安排了建設專項資金近1000萬元。通過大力度的建設和改造,全市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截止到2009年6月,全市共有校園面積492.7萬平方米,教學用房和功能用房220.3萬平方米,分別比2007年增加13.7萬平方米和8.3萬平方米;共有計算機43 983臺,人機比達到12.7比1,實現“校校通”和“班班通”的農村規模以上學校分別達96%和41.9%。生均公用經費也逐年提高,2009年,城市小學和中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為364元和502元,與上年同比增長5%。
三是教師培養并重并舉。堅持引進和培養并舉,2007-2009年全市共招聘初中和小學教師1 636名,培訓中小學教師共6萬多人次;全面實施教師定向培養專項計劃,累計招收了230名優秀初、高中畢業生。全市小學、中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穩步提高,其中芙蓉區小學、中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94.4%和100%。重視校長選拔培養工作,全市義務教育學校有5年以上教育工作經歷的校長占總數的100%,新任校長取得“任職資格培訓合格證書”占總數的85%。
四是項目工程管理嚴格。從2007年開始,將標準化學校或合格學校建設完成情況納入區縣(市)政府和區縣(市)教育局年度績效考核目標范疇,實行雙線管理,定期考核評估,并將考核結果與年度評先評優和獎金發放掛鉤。所有建設項目均實行了“四制”,即工程招標投標制、項目法人負責制、工程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天心區、高新區等地在項目管理上也都出臺了一些新舉措。
同時,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改薄工程、加強師資培訓、改革招生制度、建立監測評價等手段,進一步放大優質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水平,從而推動長沙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緩解“擇校”矛盾,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