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網絡成為人們學習與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人無限制地使用電腦,嚴重影響了他們在學校、家庭、交往中的功能。所以說網絡成癮已經不僅僅是個體問題,它還是社會問題跟家庭問題。
有數據顯示,網絡成癮者的統計中,學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也就是說,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了學校。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行為沖動、理想與現實感的不確定以及學校教育評價的單一性,都容易促使他們去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感受不到現實生活的精彩,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更容易沉溺于網絡。迷戀網絡的孩子表示“在網上,沒有人問我考幾分”“游戲中我可以統帥千軍萬馬,攻城拔寨”“網上我有很多朋友,有人關心我、欣賞我”……大多數上網成癮的孩子都是因為在學校與家庭找不到快樂、自信,缺乏關愛,無人傾吐心里話,才會選擇到虛擬世界里尋求慰藉,最終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目前,造成孩子上網成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家庭教育問題。上網成癮的孩子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抵觸父母。許多父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導致孩子與他們越來越疏遠;得不到關懷、理解、賞識,孩子只有到網絡里去尋找親情、友情甚至愛情。因為網民的交往角色是虛擬的,不存在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網上交往的虛擬性還淡化了現實生活中交往的局限,從而使得交往更加自由、平等。大家都可以隨意結識,暢所欲言。這種種虛幻的生活填補了一些孩子現實中的缺失。而孩子上網時間多了,與父母的交流機會就更少,大多數父母又都反對孩子長時間上網,這使親子關系更加對立。
二是學校教育評價問題。教書不育人的“應試教育”導致學校無休止上課、補課,作業太多,考試太難,缺少文體活動,只以考試的分數和排名衡量人,使得許多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失去了價值感和人生目標,一旦接觸網絡游戲和網絡聊天,就非常上癮。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身心的投入度是很高的,常常是樂此不疲。尤其是在過關游戲中,每過一關都能體驗到一種成就感,而最后的優勝者更是有一種舍我其誰的感覺,這正滿足了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需要。
三是社會問題。近年來國內出現了大量低級媚俗的文化產品,嚴重毒害著孩子的思想,一些黑心網吧老板、游戲開發商,千方百計賺取孩子們的錢。雖然,國家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令禁止在中小學附近開辦營業性歌舞廳、電子游藝場所;并且要求營業性歌舞廳、電子游藝場所必須設置明顯的未成年人禁止進入的標志,可以說網吧的管理條文已經非常明確,但是,真正按章執行的還是很少。
現在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個多彩的世界中,在他們的世界中,似乎只有學習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造成這些孩子依賴網絡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由于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于單一,學習的好壞成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來源,此時,一旦學習失敗,孩子們會產生很強的挫敗感。但是在網上,他們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任何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體驗到的。另外,隨著離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會問題的增多,社會上的“問題家庭”也在增多,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溫暖。但是在網絡上,他們提出的任何一點兒小小的請求都會得到不少人的“幫助”。現實生活和虛擬社會在人文關懷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家庭”的孩子“陷”進網絡。
在中學生網絡成癮的社會原因中,父母對孩子關心少,陪伴時間少,親子關系不佳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要高度重視中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積極營造和諧美滿平等的家庭氛圍。家長對網絡成癮的中學生應盡量減少責備,盡可能進行交流,適時給予鼓勵和鞭策,這有利于戒除網絡成癮。
家長要注意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一般來說,從民主、和睦、豐富多彩以及充滿希望的家庭中出來的小孩是很少網絡成癮的。因為這樣的環境給了他足夠的自由、平等和快樂。
家長要注意發現孩子的優點,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學習的優劣上。我們知道,在學校的考試中,必然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前3名或前5名。如果家庭評定他們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那些學業失敗的孩子就很難在現實中找到成就感了,那么他們更可能去網絡尋找虛幻的成功。作為家長要千方百計讓孩子有成就感,包括學業、特長、交友等各個方面,而不是逼他們走向網絡世界。
當發現網絡成癮中學生時,家庭和學校要做的不是批評和打罵,而應積極地尋求專業幫助,如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如果情況特別嚴重的,甚至伴有其他精神癥狀,如幻想、抑郁等,要及時與醫院聯系,盡早接受住院治療。
學校應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強思想教育,通過對中學生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努力提高與健全中學生的鑒別能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