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我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實效性
樹立新的教師觀,轉變教師角色。樹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活動成為課堂的中心,讓實效成為課堂的靈魂”的教學思想,完成由傳授者向促進者的轉變,由知識向能力的轉變,由形式主義向講究實效的轉變。建立平等、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自覺提高自身修養,拓展知識視野,提高敬業精神,提升教育藝術,努力成為新時期的優秀教師。
二、關注教學流程,突出實效性
(1)教學設計要突出“生活性”的時效課堂。制定教學策略時,要走進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心靈,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創設現實生活情景,讓生活成為品德教育的起點,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貼近生活,與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相結合,體現“生活化”的時效課堂。通過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經驗,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2)以“活動”為載體,促時效。整合學習內容,組織富有成效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思維,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發展。如:可采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的方法,正反兩方辯論、小組合作、演講、開主題班會、格言啟迪、人格感染、時事點評,開展社會調查,利用電視欄目《實話實說》《焦點訪談》《道德觀察》形式或借鑒相關片段進行靈活的教學,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還如:在講“公民的人身自由”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焦點訪談》相關內容片段,讓學生認真分析片中當事人小張受到哪些傷害,然后分組討論作為當事人該如何正確地去維護自己的人身自由權。同學們激情高漲,七嘴八舌討論非常熱烈。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懂得了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以及如何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真正起到了思品教育的實效性。
三、注重情感滲透,增強時效性
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學,情感教育的落實是教育的關鍵。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是傳播知識,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我們在運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設置成不同情景時,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情景,如運用多媒體放歌曲,看錄像片段、圖片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創造力,激發他們的內心情感。要把握好動情藝術,融入真情,讓學生始終處于被關注的積極的思考狀態之中。注重讓學生去獲得更好更深的體驗和感受。尋求思想的碰撞,步步深入,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良好的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道德習慣、正確的思想方法,把書本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覺悟和行為。另外,還要結合時事政治,以大家關注的熱點為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使廣大青少年既學會了關心政治,更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熱情,把政治課堂從45分鐘內延伸到社會這個大天地。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密切關注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勇于探索,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搖籃。
(唐河縣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