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務總體上是趨于認同的,但仍存在著社會、家庭與學校認識不同步、不一致現象。從學校內部的管理看,大多數學校的所謂德育人人有責,實際上是班主任對方方面面負責。在當代社會變革時期,如何把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很好地結合起來,需要深入地研究。
(1)傳統的道德與現代道德脫節。舊的房子拆了,新的房子外表漂亮,但就是感覺太空,不實在,從而使國人出現“信仰危機”的尷尬局面。
(2)道德內容過于空泛、遠大,不切實際。德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叫人如何更好地學會處理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系。因此,做人的工作是使人學會做人。但綜觀我國德育內容,理論完善,要求太高,缺少一套具體的實施細則,太高的要求使學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從而理所當然地認為道德教育是“鏡中花、水中月”。其實,各國的德育從目標的界定到內容的選擇,一般都站在適當的高度并為之未來著想,而實際施行時卻運用“小步子”的原則,既沒有為了追求德育理論的純正與永恒而任意拔高對現時的希冀與要求,也沒有只顧眼前利益而損傷或沖淡未來的長遠與崇高。在“現實”與“應該”之間的關系上,各國的德育顯然恪守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則。
(3)德育方法過于單一,是“塞進去”。我國德育視學生為容器,把社會要求羅列為一套道德規范,想方設法“塞進去”。這種“塞”的方法,必然帶來以下問題:①從根本上影響了德育目標和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因此把易變的社會要求作為制定德育目標和內容的依據;②把學生視為受納的主體,這就必然灌輸作為德育的主要方法;③置學生的實際于腦后,即使覺察到學生的變化,也只會按照抽象的社會需求而不會依據實情靈活地作出變革。
二、對策:德育工作要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1)變單一型為多元型,實現德育模式的時代化。要善于把握時代脈搏,著力于德育內容的擴充和開發,在繼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的同時,充實公民道德教育如熱愛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祖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近現代史教育等。但要力求簡明、淺顯、通俗,采用現代教育手段,注重質的收獲,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礎上,為把學生培養成為人格健全的現代人,學校還應注重養成教育、個性特長教育,在自我教育能力培養方面下工夫,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熱愛集體、助人為樂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勇于競爭、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堅韌、果斷、機敏、謹慎、熱情等個性品質,培養學生“學有專長”的素質,增強學生在技能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逐步達到自立、自育,以迎接競爭時代的挑戰。
(2)變封閉為開放型,以迎接德育模式的社會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強化德育實踐。學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開辟校外德育基地,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軍事訓練基地、勞動鍛煉基地等。學校可采取組織學生調查、參觀、講座、報告、勞動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這些基地開展活動,走出德育單純依靠灌輸的狹窄天地。教師要引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負面因素,通過社會熱點問題講座和討論等形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新時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學校的范圍,必須納入社會大體系。動員全社會力量,重視、關心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通過弘揚社會正氣,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校的德育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精神氛圍。學校在某些方面抓好自身德育網絡建設的同時,要主動聯絡社會、家庭的力量,有效地推進德育的社會化進程。
(3)變平面型為立體型,實現德育模式的綜合化。首先,學校要把教學工作作為實施德育的主渠道,注重發揮學科的德育功能。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學生每天有6小時~8小時直接與教學相聯系,如果在學科教學中不能充分發揮教學的德育功能,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其次,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建立社會性的德育基地,是完成學校德育任務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是一種綜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徑。與抓好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直接相關的是建立社會性的教育基地。目前,學校與企業、街道、博物館、歷史紀念館和名勝古跡等建立牢固的聯系,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德育活動,已經成為加強學校德育的重要渠道。
(新沂市北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