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并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傳統的政治課堂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要求、自由自覺的活動和所處的現實生活。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币虼耍m應新課改要求,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只有正確定位,讓教學的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實,讓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才能達到政治課堂生活化的目標。
一、運用鮮活的生活資源,在生活中融入知識
思品課的教學需要載體,最好的載體應該是那些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讓學生最感興趣的鮮活實例,如果能巧妙地引入課堂會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講八年級上冊“誠信是金”,我就讓學生在自己身上和身邊的人或事情上,去尋找那些不誠信的行為。同學紛紛例舉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來證明:學生中說謊(編造理由請假、欺瞞家長、不兌現承諾);考試作弊的現象;在平時學習中,學生抄作業或不按時交作業;社會上無良商家欺騙消費者,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商品坑人;建筑質量差導致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件;不少公民闖紅燈、酒后駕車,等等。通過舉例分析,同學們紛紛表示:我們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誠信,就要對自己講的話承擔責任和義務,言必有信,一諾千金。不違反法紀法規、聽從師長教導;不抄他人作業,考試不作弊;不說謊話,誠實做事;答應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上學或參加各種活動,一定要準時趕到。要知道,許諾是非常慎重的行為,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情,不能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如果我們失信于人,就等于貶低了自己等。這次教學給我的啟示就是如能把豐富的、合乎實際的生活資源加工成課堂資源導入思品課堂,由此引出觀點或理論,就能使教學“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氛圍“熱”起來。
二、運用“時政熱點”,強化對生活中的知識提煉
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教學與時事政治、“熱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評論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比如,學習“維護法律尊嚴”“權利與義務”時,我給學生講了“藥家鑫事件”:2011年4月22日,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藥家鑫死刑。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故意殺人犯藥家鑫于2011年6月7日,在陜西省西安市被依法執行死刑,彰顯了法律的尊嚴,體現了司法的公正,維護了社會公平。學生們結合這件事,在老師的指導下得出以下結論:法不可違,違法要接受法律制裁;法律具有強制性;法律對所有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要自覺履行義務,法律所禁止的,堅決不做;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法律意識;要自己對自己負責;要學會理智調節不良情緒等知識點。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家庭教育一定要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功能。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尊重他人,回報社會,感恩父母的基本道德與法律意識。
三、適當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加強生活與知識接軌
多媒體課件的適當運用能改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的單調形式,從視覺、聽覺角度增強對學生感官的刺激,使學生能保持較高的興趣,注意力較為集中,也使學生能較好地理解、掌握知識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營造“可教學時刻”,離不開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宜的環境。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能產生一種輕松、愉悅的情緒。而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對學習者的認知動機起到一種強化作用,進而逐漸形成一種比較穩固、有力的學習動機,學習者就會努力求知。如在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課時,我們給學生播放宋祖英的《愛我中華》的樂曲和余光中先生《鄉愁》的Flash課件,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明白了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團結在一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力,又激發了學生渴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愛國之情。
四、引導學生走出課本,參加社會實踐,在生活中運用知識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币虼耍谡n前或課后,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例如,教學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時,要求學生調查城區城郊的周圍有哪些污染源,并讓他們提出治理污染的合理化建議。當同學們帶著自己的調查結果到課堂上交流時,課堂成了學生主講臺,氣氛異常熱烈。大家一致認為,增強人們的環保理念,加大執法的力度,才能使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總之,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提升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在學知識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運用知識,同時提升自己的素養與能力。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能讓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
?。ń际姓嫖渲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