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的諸多環節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閱讀教學可謂耗時最多卻收效甚微。我在教學實踐中,探討閱讀教學質量偏低的原因,致力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教師講得太多,而學生讀得太少!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始終處于聽講的從屬地位,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獨立閱讀分析文章的能力。針對這種現狀,怎樣提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作者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三步閱讀式
一、強化學生的自讀實踐,轉化教師的教學觀念
閱讀,就是以書面材料為對象、以信息獲取為目的的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當代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大課題。但是,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此目的呢?南宋詩人陸游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語道破了實踐的重要性。這里所說的實踐,也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閱讀。人的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轉化為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只有在學生的自身閱讀實踐中才能逐步形成。以前的初、高中教材,課文分為講讀課文(占總數的43%),課內、課外自讀課文(占總數的57%);而現行新編的高中教材必修部分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比例各占50%,選修部分有大量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另外還有一些推介書目。新、舊版本教材的共同點就在于:要求學生自讀的課文,內容多、所占比例大。這正是為了給學生的自讀實踐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創造充裕的條件。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卻無視教材的這一結構,對自讀課文均一課不漏地細細講授,他們沒有意識到正是這種善意的辛勞與過多的講授,擠掉了學生自讀實踐的機會,削弱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與提高。要想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就必須根據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內容、特點、要求作詳略講授的處理,按照先由教師“牽著走”,再由教師“扶著走”,最后讓學生“放開膽子自己試著走”的教學過程,循環往復,使學生養成較強的閱讀能力,以達到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體感知與局部品讀相結合
學習語文,既要廣泛涉獵,又要精讀細研。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立先生曾指出:“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即瀏覽語言文字、形成整體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體上去,獲得發展了的整體印象。”這段話說明了語文閱讀教學首先必須有一個整體感知的過程,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再學習文章的語言,進一步理解課文,對課文進行局部品讀,最后上升到對整篇課文的把握和領悟。這樣,也就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即“整體——部分——整體”這樣一個認識過程。比如我們閱讀《紅樓夢》這部小說,首先必須弄清楚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關系,進而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情節結構、人物形象、典型環境,然后才有可能讀懂、乃至研究《紅樓夢》。
品讀文章,是一種較為高級的閱讀,即邊讀邊細細品味,揣摩作品的意境、文筆,分析語言運用,理解詞語,體味語境,形成語感。有時可以通過比較對照,想象、聯想,朗讀、誦讀等方法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鑒賞文章的能力,達到“積累、感悟、熏陶”的目的。
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能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直接關系到一個人學識的高低、事業的成敗。良好的閱讀習慣既包括讀書態度方面的,又包括讀書技巧方面的。從目前中學生的現狀來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就是要有恒心,有毅力。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成功的第一塊基石。然而,中學生年紀較小,情緒波動較大,對閱讀實踐的熱愛往往不能持久,興趣常常不能穩固。“持之以恒”,一要始終對自讀實踐保持濃厚的興趣,始終堅持聚精會神地閱讀;二要堅持利用工具書,以此析疑解惑,使獲得的知識準確、清晰而牢靠;三要堅持寫讀書筆記或讀書批注。
四、著力于抓好“三步閱讀式”教學
古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應首屈一指。因為通過閱讀容易使認字識詞、分析歸納、推理判斷、聯想認識、欣賞鑒別等一系列活動過程融為一體,所以聽說讀寫都要以閱讀為基礎。實施三步閱讀式教學,能使學生循序漸進,獲得知識和技巧。
第一步是課前預習閱讀。它是一種感性認識過程,不僅因為通過預習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實際,確定教的起點和進度,收到有的放矢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過預習能使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如閱讀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預習時初步掌握線索(以“我”回故鄉的見聞為線索組織材料),結構(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楊二嫂前后變化及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再通過課堂點撥、置疑,對文章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葉圣陶先生把課前閱讀譽為“訓練閱讀的重要階段”,如果少了這一步,光靠老師照本宣科包講到底,會導致學生昏昏欲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步是課堂閱讀。它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這一步,教師應了解學生預習得怎樣,可抽讀中、差生,即可得出預習效果,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導讀講解,點撥啟發。
第三步是課后閱讀。這一步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除讓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外,我們還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師生都要接受雙向檢驗。古代魯班學藝時,師傅并不教他如何做,而是先讓他練好推、刨、砍的基本功后,點撥要領,然后讓他拆去一幢宮殿模型,再讓他把宮殿復原。孟子云:“大匠予人規矩,不予巧。”可見,要培養學生四種能力,關鍵在于閱讀“練”。
三步閱讀教學法,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位置擺正了。其效果是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四種能力的培養。
古語曰:“授人以魚,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漁,則享用不盡。”因此,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只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并授之以法,使之養成良好的習慣,就一定能收到“師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
(河源市連平縣忠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