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1)借助想象和聯想,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巧用課文訓練發散性思維,在情節續寫、內容擴寫中訓練發散性思維,通過句子仿寫、事例補寫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在話題作文中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2)鼓勵學生突破束縛,獨辟蹊徑,大膽求異。
關鍵詞:想象;發散性思維;獨辟蹊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造性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結合自己的教學心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借助想象和聯想,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想象和聯想是思維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對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發散性思維又叫擴散思維、輻射思維。它是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徑進行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重要的創造性思維。
(1)巧用課文訓練發散性思維。如《黔之驢》一課中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討論造成“驢”的悲劇的原因,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充分展開聯想,做出如下結論:從驢的角度看,它本身的無能,僅會一“鳴”一“蹄”,沒有其他的本領,這是造成它的悲劇的根本原因;從老虎的角度看,老虎要吃它,驢并沒有侵犯老虎之意,是老虎主動入侵,這是造成它的悲劇的直接原因;從“好事者”角度看,正是由于他的“好事”,驢被運到黔地,才發生了后面的悲劇,“好事者”對驢的悲劇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另外,當地也沒有挖掘驢的價值,不知道驢的使用價值,也是造成驢的悲劇的一個原因。這樣的訓練,既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學生共享發散思維的成果,從而進一步激勵他們多聯想,敢創新。
(2)在情節續寫、內容擴寫中訓練發散性思維。如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我要求學生想象皇帝游行大典結束后回到皇宮會采取什么行動?學生很感興趣,也很樂意去寫。有的想象皇帝惱羞成怒,殺了兩個騙子,并從此不再愛新裝,成為了一個勤政為民的好皇帝;有的想象,皇帝因為沉迷于新裝中,不理朝政,又在游行大典中出盡了洋相,所以遭到老百姓的反對,人民推翻了他的統治,另選了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做皇帝;還有的想象,皇帝因為沒穿衣服游行而得了風寒,回宮后發燒求醫,那兩個騙子喬裝成醫生,用假藥騙得了皇帝大量的金銀珠寶,而皇帝服用假藥后,上吐下瀉,令人捉拿騙子時,騙子已逃得無影無蹤,而皇帝最后也一命嗚呼啦。再如學習蒲松齡的《狼》這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煉,我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展開自己的想象,將文章改寫成一篇白話文。學生在改寫的過程中,增加了很多的情節,如屠戶晚歸遇見狼時的恐懼心理活動,屠戶與狼斗智斗勇時的心理活動,還有的同學把狼的心理活動也以童話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3)通過句子仿寫、事例補寫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如學完朱自清散文《春》一課,我要求學生對文章最后三個比喻句,分別以“夏”“秋”“冬”為題仿寫。在仿寫訓練的同時,還可以采用補寫事例的方式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作者從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革命家兩個方面,來寫聞一多先生的做和說,這里就可以要求學生針對聞一多先生的兩個身份,補寫相關的事例。學習了《鄧稼先》一課,學生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我又要求他們課后搜集有關鄧稼先等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豐富他們的積累,可謂是一舉多得。
(4)在話題作文中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如用《中山狼傳》為話題來誘發學生發散思考,東郭先生救了一只被追打的狼,狼得救后反而欲吃東郭先生,東郭先生悔恨不已……最后被一農夫將狼打死。通過啟發,學生就會從多角度聯想到:①包庇罪犯,遺患無窮。材料批評了東郭先生不辨真偽,被花言巧語所惑,險遭毒手;②東郭先生沒有深入調查研究精神;③犯罪與犯錯不能混為一談,老樹和老牛的判決是片面的;④乞憐的背后;⑤狼恩將仇報,死有余辜;⑥智慧終將戰勝邪惡,農夫敢于堅持真理;⑦擦亮眼睛,認清是非,遇事要三思而后行;⑧面對邪惡,要堅持正義。經常進行多向思維訓練,學生的發散點越多,文思越流暢。此類話題作文,還有《作弊與做人》《豬八戒照鏡子》《羨魚與結網》等。
二、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束縛,獨辟蹊徑,大膽求異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書本的奴隸,不是老師的“應聲蟲”,而是一群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特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情感世界與精神世界,應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允許并鼓勵他們創造性地理解作品、表達思想和情感,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并支持鼓勵他們探究性地學習。如學習《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有一位同學就提出范進這個人物形象有其積極的一面,他為了達到人生目標而苦學,堅持不懈,從20歲開始應試,到54歲才考中舉人,整整考了35年,這種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針對這位學生的見解,我給予了鼓勵,接著又引導學生從范進堅持考試的根本原因去分析,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中舉后可以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衣食無憂。也就是說,精神值得學習,動機不值得學習,這樣學生對范進這個人物的形象就有了更深的認識。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可布置學生寫《順境更易成才》,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發揮自己不同的見解。這樣,正中求反,同中求異,異中求新,能有力地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去探索去完善。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聰明人。”教師要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多想想”,善于思考,并激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
(邳州市趙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