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常在翠柏蒼松密布的山巒間漫步,久在綠水清波的溪流中穿行,你心海中的波濤或許就漸漸地平息在這山水之中,失去了融入山水之間的那種激情。千篇一律的松柏,歲歲相同的流水,甚至連天空中飛過一只小鳥你都似曾相識。或許你已經覺得“山窮水盡”了。忽然,有人斬斷荊棘,另辟蹊徑,居然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種眼前風光無限的興奮,那種喜形于色的情緒,誰都可以想象。如果你懂得在作文中“另辟蹊徑”,那么變“山窮水盡”為“柳暗花明”的那個人豈不是你嗎?
“另辟蹊徑”就是一種創新。也許你覺得創新就像天上閃爍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即。其實,創新并不神秘,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你稍微留意你平時閱讀的一些文章,在欣賞文本內容的同時,略略領悟記憶了其中的一些技法,那么你也許就能跳出“此山”,“橫看成嶺側成峰”,去摘下那“標新立異二月花”了。下面,筆者就創新的技法略說一二。
一、食桑采花
清代詩人袁枚曾說:“蠶食桑,而吐者絲,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非花也。”春蠶食桑而吐絲,蜜蜂采花而釀蜜。沒有無數的桑葉就沒有錦的絢麗,沒有千萬顆花粉就沒有蜜的香甜,如果說“吐絲釀蜜”就是“創新”的話,那么“食桑采花”可算作“拿來”,也就是積累。魯迅也曾這樣說:只看一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古人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前人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創新的基礎是積累,中學生應該像春蠶食桑一樣廣泛閱讀,積累語言,積累材料,積累謀篇布局的功夫;另一方面應該像蜜蜂采花一樣接近生活,關注生活,親身實踐,體驗生活,思考人生,形成創見。
二、擦亮眼睛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確,生活中不乏新穎的材料,特別的素材,感人的事例,關鍵是我們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要有“識英雄于草莽”的獨特眼光,要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毅力。老生常談的材料,千人一面的內容,誰看了都會厭煩。別人反復品過的食物怎能再嚼下肚呢?所以要留意積累那些“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甚至“人人心中無”的素材,切忌落入俗套。2009年湖北省宜昌市的中考作文是《送你一輪明月》,有篇滿分作文小作者并不是描寫自然景物,而是用自己沒錢卻打車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現了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和友善。出租車司機的信任展現了我們人性的魅力,這是司機送給“我”的一輪明月。同樣,“我”的坦誠,知恩圖報,同樣展現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立意新穎、選材巧妙,擦亮了眼睛,把生活中的細節轉化成寫作的素材留在心中。
三、插上翅膀
平時的閱讀,生活的感念都是作文創新的基礎,而聯想和想象則是創新的翅膀。絕大部分的中學生都喜歡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作的系列小說《哈利·波特》,該系列小說也被翻譯成近七十多種語言,在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達四億多冊,讓數不清的讀者為之傾倒。它讓我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享受到了飛翔的滋味,更帶給了全世界的哈迷一個美麗的夢。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它大量使用想象、夸張的構思方式。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規矩,初中的學生受到生活環境的局限,自身成長經歷的限制,言行的限制甚至禁錮,這些都是我們中學生的作文不利因素,從而使我們的部分學生的作文是老生常談,“窺一斑而知全豹”,閱卷老師厭煩,當然不會有理想的分數。但是想象卻能讓我們“經歷”許多未曾經歷過的事。作文的創新關鍵在于聯想和想象是否有根基,能否飛得遠、鉆得深、有個性。
四、另辟蹊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文豪蘇東坡的這首《題西林壁》不但讓人們從不同角度看到了廬山多姿多彩的風貌,更讓人們體會到詩中的哲理。同一個素材,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寫法。新素材固然能吸引讀者,老素材通過變換角度也能寫出新意。作文的優勢一方面在于寫什么內容,另一方面在于怎么寫。只要我們經常變換一下寫作的順序,調整一下寫作的重點,嘗試著變換寫作的視角,巧用寫作技巧,力求與眾不同,作文就能出彩創新。2009年江蘇省南通市的中考作文是“我們一起走過”,多數考生都只選擇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的人物來作為一起走過來敘述事例,雖然接近生活,但是選材很單一,內容無新意。有篇滿分作文卻是讓人為之折服,文章的開篇用優美的語言寫了三個排比句,干脆明白地引出本文的主旨“記憶伴我一起走過十幾個春夏秋冬”,整篇布局嚴謹整齊,全文由“歷史的記憶伴我一起走過”“挫折的記憶伴我一起走過”“感動的記憶伴我一起走過”三個部分組成,逐層展開論述。第一部分歷史故事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深度,第二、三部分抒情性的文字優美靚麗,同時排比句的運用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獨樹一幟
作文還是語言的藝術,作文創新歸根到底是語言的創新。創新作文要竭力避免老式的語言,躲開那些熟而又俗的現成話。如提到繪畫就用“栩栩如生”,提到初春就是“春寒料峭”。我們要防備它們躥進我們的文章中。創新作文要有特色,有我們的個性,力求自成風格。但是在創新的同時也有基本要求,那就是作者的情感要真摯,真摯情感的表達就是要切合我們生活的實際,不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格調要積極向上,語言力求清新自然。
重慶市一篇中考滿分作文《回味那濃濃的父愛》,“我以為我可以用所學的知識為父親寫下詩篇,讓詩意在黝黑的土地上能獨自地奔跑。當筆鋒觸及那遠逝的歲月時,我才發現自以為是的詩行里竟裝不下那歲月深處的缺口處,那些錯綜別致的枝丫飽蘸月色在父親黝黑的土地上勾勒出的一幅水墨山水畫,更裝不下父親瘦瘦的骨頭……父親彎弓成犁……星星點燃月亮,借著月光,父親編織著手里的竹篾,編織著母親手里柴米油鹽,編織著我和弟弟身上的衣服,編織著房屋的磚和瓦……”本文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勾勒出一個樸實、勤勞、默默耕耘的父親肖像。從文字中,我們仿佛看到了羅立中油畫中的父親形象:古銅色的老臉,辛苦歲月留下的那條條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缺了牙的嘴,手中端著一個破舊的茶缸……該考生超凡的語言組織、運用能力讓人贊嘆,深深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讓人為之動情,理所當然地得了高分。
有了創新,就會“相看兩不厭”。
(邳州市紅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