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作業布置,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同一的內容,期望達到同一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面對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迫于老師的壓力去完成,從而也從心理上排斥作業,不喜歡老師,以致產生厭學的情緒。看來,應該給學生留什么樣的作業,如何給學生留作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得不重視和認真思考的問題。一般來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設計要適“度”
“度”就包括數量限度、時間跨度、難易程度。學生有許多練習題可以做,如果一味追求數量,強迫學生整天埋在作業堆里,學生很容易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反之,作業過少就起不了鞏固知識的目的。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控制好作業的數量。時間跨度,就是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既要有剛學的“新知”,也有已經學過的需要鞏固的“舊知”,兩者要兼顧。同時,當天的作業最好當天完成。作業的難易也要把握準,作業太難,學生無從下手,也很容易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下降;作業太易,不僅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影響學生對作業的興趣。
二、作業設計要體現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且學生一味地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一方面學生對作業失去興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再說,由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查缺補漏設計自己的作業,更適合他自己,他也會更加喜歡自己的作業,完成起來也比較容易。這樣,學生就會將學習視為一種自主性、賞心悅目的最具創造性的活動。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我問學生:“學習了課文后你們想回家做什么作業呢?”學生思考了一會,有的學生說:“我想回家翻譯一下課文,因為我對課文的重點字、詞、句的解釋掌握得不熟練。”有的學生說:“我想把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講給我的妹妹聽,看我是否能理解課文了。”有的學生說:“想收集歷史上有名的‘士’,回來講給同學們聽。”有的學生說:“我想找《戰國策》讀一讀。”于是,我說:“只要你對課文的理解透徹了,作業自己選做。”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大增。
三、作業設計要體現層次性
學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每個人的心理、知識、能力、需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教師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滿足不同的學生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中國優秀的教師康文芳指出:“不論課堂作業,還是家庭作業,都應嚴格控制學生作業的數量,保證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完成作業。可以因人而異,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設立必做題和選做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由此看來教師在布置作業中要分層設計作業,制定“作業套餐”,以多套方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在教學中設計了積累性作業、延伸性作業、開放性作業這三套方案。成績一般稍下的學生做積累性作業,成績一般以及一般稍上的學生做延伸性作業,成績好、聰明的學生做開放性作業。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愛蓮說》后,我設計了三套作業:①疏通文義,背誦并默寫短文。根據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當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②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解釋,知道本文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并了解本文是以什么物為喻,言什么志。收集以花喻人的優美的詩文。③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這些作業針對學生的不同能力設計,激發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也起到了“能者多收”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要體現實踐性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有位教師做過問卷調查,調查結果是喜歡書面作業的24人只占16.1%,喜歡口頭作業的26人占17.5%,喜歡實踐活動的99人占66.4%。所以,教師要每兩周布置一次實踐活動的作業,實踐活動的作業要精心設計,符合教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符合孩子的作業心理。我教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和《橋之美》這兩篇文章后就布置了這樣的作業:①搜集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說。②設想未來的橋是什么樣子,把它畫下來。③調查你身邊的橋,仔細觀察它們,并了解、搜集有關它們的修建情況,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介紹性文字。通過觀察、調查、研究,讓學生直接接觸生活,發展了思維,提高了學生社會交際能力。
五、作業設計要體現開放性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近幾年的語文中考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之一就是學科滲透,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考慮這一點。學習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山市》一課,學生對文中出現的景象很感興趣,我就讓他們查找資料,對這一現象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在做作業時學生可以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也可以到網上查找,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也培養學生篩選、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還要注意技巧性,多設計一些學生樂于接受的作業,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才可能發揮作業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沛縣棲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