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8個年頭了。在這8年里,化學教師們積極探索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學教學。身為其中的一員,筆者參與并積極投身到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和探索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在教學中靈活地貫徹化學新課程理念的具體做法。
一、從生活走向化學,把化學引向運用
2011年的高考剛過。從本次的高考試題來看,多次出現生活與化學相結合的題目,如選擇題1、9,非選擇題中的16、20題,這體現了化學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的: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的理念。為了貫徹這一教學理念,教師要不斷地研究教學內容和生活實例的密切關系,靈活地把學科知識化為解釋、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中學會和鞏固學科知識。如在對“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中的Fe2+、Fe3+的性質”的教學設計上,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由加VC和沒加VC的兩杯蘋果汁顏色對比或切開的蘋果的表面會變色,然后提出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創設了這么一個問題情景,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互動中來,再通過老師引導,啟發學生聯想、猜想,最后學生很自然地會產生一些疑問:切開的蘋果為什么會變色?為什么兩杯果汁的顏色不一樣?加入果汁中的粉末到底是什么東西?這時教師及時地將它與本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聯系起來,進一步激發學生:“要解決上述生活與實驗室中的實際問題,你認為我們應該研究、解決哪些化學問題呢?”這時,教師就很自然地提出:要想解決疑惑就要探究這幾個問題:Fe2+ 與 Fe3+的性質有何不同?Fe3+如何檢驗?Fe2+ 與 Fe3+之間能否發生相互轉化?如果兩者可以互相轉化,那么需要什么條件?
通過以上教學情景的設計,激發他們探究問題的欲望,使學生通過做這幾個問題的探究性實驗,體驗了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探究和解決生活問題的明線教學的同時,完成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的暗線教學。
二、教學過程中前后呼應地引導學生帶著疑問探究問題
化學新課程理念,要求在教學中靈活地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探索掌握新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及教材中的某一章節,要通盤掌握章與章、模塊與模塊、必修與選修教材間的關系,最大限度地運用現有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前后呼應地引導學生帶著疑問探究問題,通過自身的探索獲取新的知識。如《從鋁土礦到鋁合金》第二課時《鋁的氫氧化物》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前一節學習過的從鋁土礦提取鋁的工藝流程進行教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完前一節的學習內容后提出問題:“從提取鋁的工藝流程看,往NaAlO2 溶液中通入CO2可制得Al(OH)3,為什么在這里是采用CO2來制取Al(OH)3而不用鹽酸來制取Al(OH)3呢”,然后由此引進新課。這樣的教學可體現“從生產走進化學,把化學引向運用”理念,同時很巧妙地將知識復習、新課引入與生產應用的情景融合處理,效果很好,而且做到章節內容及本節課前后知識點首尾貫通。
三、靈活結合課堂生成性問題進行教學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注重為化學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和研究提供新的“平臺”。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引導教師不斷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捕捉課堂的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生成性問題作為教學素材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科學觀以及科學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例如,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中二價鐵離子和三價鐵離子性質教學。當學生在探究KSCN分別和FeCl3及FeCl2反應時,不少同學提出KSCN和FeCl2反應出現了血紅色。教師這時不失時機地提出:“KSCN和FeCl2混合是不會出現血紅色的,為什么有那么多同學實驗時出現了血紅色現象呢?”問題提出后,有的同學認為是實驗時沒及時地洗滌膠頭滴管,把FeCl3帶入到FeCl2溶液中,也有同學認為是FeCl2變質生成FeCl3。教師結合評講進行教學,通過這一生成性問題的靈活使用,學生不僅掌握了FeCl2易被氧化成FeCl3的性質,而且自覺地養成了良好的實驗習慣。在課堂上注意捕捉生成性問題加以運用,可以使學生的主體精神得到較好地體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很好地發展。
四、提煉淺顯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
化學是一門研究微觀世界和宏觀物質相結合的科學,有些理論學生很難理解,教師也很難描述清楚。如果教師能注意揣摩生活中的實例用來類比化學原理,結合淺顯的道理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化學問題。例如在講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質時,我們可以舉家里煮飯時如米中混有沙子,不管怎樣燉,沙子也燉不爛的例子,由此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二氧化硅具有高熔點、沸點的物理性質。這樣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一下子把看似神秘的物質的性質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了,既親切自然,又耐人尋味。正所謂給知識注入生命,知識因此而鮮活。
總之,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貫徹高中新課程理念,就能幫助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增進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就能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能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邳州市炮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