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和月光有關的文章《月光曲》。(板書課題)師:看到題目你最大的期待是什么?【“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以此開始,為學生創設了主動學習的氛圍,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了很自然的鋪墊。】
生:月光曲是誰譜寫的?生:很想聽一聽。師:好,我們一個一個來解決。誰知道月光曲是誰譜寫的?【學習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教與學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開展。】
生:我知道是貝多芬。師: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對貝多芬了解多少呢?生:我是學鋼琴的,所以我知道。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師:“著名”一詞用得很好,沒學鋼琴的同學別著急,我們快打開書看看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你還知道什么?生:(看書后回答)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
師:好。下面我們瀏覽課文,你從什么地方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生:第九小節。師:誰來讀讀這一小節,看看這一部分寫什么?生:月光和大海的變化。師:先來看是如何寫月光和大海的:“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師:這是寫什么?生:月亮升起。師:海面呢?生:霎時灑滿了銀光。師:散滿銀光的海面是什么樣子的?生:微波粼粼。師:這幾個字我不會寫,誰能幫我寫上。師:后來呢?生: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師:月亮和海面都有了變化。月亮——升高,海面——風卷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師:這時的月光怎么樣了?生:照耀。師:大海呢?生:波濤洶涌。師:既然月亮和海面是這樣變化的,你能不能通過你的朗讀把這個變化讀出來呢?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師:這是兄妹倆真的看到的景象嗎?【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的感情朗讀,引導他們的情感與文本、樂曲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感悟到樂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輕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點,不經意間也教會了學生根據事物的特點展開聯想的方法,使學生的積累、感悟逐漸內化。】
生:不是。師:你怎么知道?生:好像……仿佛……師:是什么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呢?生:聽到了貝多芬彈奏月光曲,這是借語言文字來表達月光曲的旋律。師:看板書說說月光曲的旋律。生: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柔和、徐緩;月亮升高,風卷巨浪,快速、有力;月光照耀,波濤洶涌,高昂、激蕩。師:貝多芬面對著月光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皮鞋匠好像……接著旋律是快速有力的,所以兄妹倆聯想到……最后……【采用了以讀促講的方法,先讓學生自由地品讀皮鞋匠兄妹產生聯想的段落,然后學生示范讀,讀后相互評議(主要從重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展開),評議后再試讀。在反復多次的朗讀后,我再請學生說說讀了這一段文字的感受,讓學生在讀、思、評、議、悟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課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
師:那么他的創作激情、創作靈感從哪來呢?師:想回答這個問題從哪找答案?生:3~8自然段。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地讀這一部分,好好思考一下開始怎么回事,接著怎么樣,最后又怎么回事,看明白了再講給大家聽,好不好?生:開始是聽到琴聲,接著是看到兄妹,最后是遇到知音。師: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生:因為姑娘懂音樂。師:從哪里可以看出?生: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呀!師:為什么感情會這么深呢?生:融進了自己的感情。師:在這一個特殊的晚上,在這個特殊的窮鄉僻壤,他遇到了知音,你說貝多芬的心情會怎么樣?生:萬分激動。師:在小路上散步…… 生:一分觸動。師:看到窮兄妹……生:十分感動。師:月光曲所寫的內容就是那個晚上他的境遇和心情。月光曲的誕生是因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說任何藝術都是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師:月光曲是他即興創作的,所以他飛奔回客店……(齊讀最后一段)【貝多芬是為遇到盲姑娘這樣熱愛音樂、深知音樂的知音而創作此曲的,文章借助窮鞋匠的想象來表達了蘊涵在《月光曲》中貝多芬的內心的情感變化。自然而然地,難點就輕松地突破了。此刻,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知、明理、悟情、抒懷,在貝多芬美好情感的熏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華。】
師:這節課我們和兄妹倆一起用心“聆聽了”月光曲的美妙,大家回家以后可以上網搜一下《月光曲》這首曲子,并帶著我們自己獨特的感受親耳聆聽一下《月光曲》的絕妙之處。
【教學反思】本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師生角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由“教”轉變為“導”,學生由過去的“聽”轉變為自主“學”,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在“讀中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到《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這篇教學案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通過自讀、交流,給學生創設自主讀書、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機會。研究課題的發現與選定,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2)讀中入境,自讀感悟。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本案例通過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的聯想,感受音樂美,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一重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