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地圖是現行教科書的一個有機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左圖右史”也是古今學者治史的重要方法。本文作者就怎樣運用地圖來形象地創設某種歷史情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果,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歷史地圖;課堂教學;興趣
江蘇省自2005年開始課程改革,改革的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一點在高考歷史題的命題中也得到很好地體現?,F在的高考試題中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充分體現新課改能力培養和運用的特色。其中歷史地圖就是情境創設材料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其除了具備材料解析題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量大、可考查問題和角度多的特點。而且歷史地圖是現行教科書的一個有機而又重要的組成部分?!白髨D右史”也是古今學者治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有些教師平時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忽略教材中的地圖,只是把一些結論性的東西很直白地告訴學生,一旦學生在考試中碰到地圖類的題目,就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也不會該怎樣回答這樣的歷史題目。那么怎樣運用地圖形象地把某種歷史情境表現出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培養學生讀圖解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效果呢?
一、運用課件讓地圖動起來
歷史地圖準確地表明了歷史活動的地點,客觀上反映了歷史發展過程中某些空間變遷的情形。運用各種歷史地圖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明確的歷史空間概念,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這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課件使歷史地圖動起來,就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效果更加明顯。在講解疆域圖、形勢圖、路線圖時,可以運用課件制作來達到我們的預期效果。如在講解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我們經常告訴學生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就其中某一方面而言,我們可以通過設計戰爭路線圖以及近代通商口岸被迫開放的過程,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形勢圖在課件中展示中國被迫開放的五處通商口岸,學生就很直觀地得出這時列強侵略的范圍僅局限在我國東南沿海;再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展示中國被迫開放的十一處通商口岸,這樣學生也就很直觀地得出這一次列強侵略勢力已經擴展到整個沿海各省,并向內地擴展。這樣一講,學生就非常容易而直觀地得出列強侵略中國的區域擴大了。同時再加上講解條約其他內容,學生自己就得出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喪失更多的主權,這樣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加深的結論就會深深地留在學生們的記憶之中。
二、運用音頻讓地圖活起來
隨著課件制作技術的提高,音頻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歷史課堂中。利用音頻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化靜為動,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可以把形、聲、色、態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強化對學生的情感沖擊。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把音頻與歷史地圖相結合,就會使歷史事件發展的心路歷程自然而然地呈現在眼前,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講授紅軍長征時我給學生播放了《長征》這首詩詞的音頻資料。教師把紅軍長征的路線圖用課件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結合詩詞和地圖概括指出紅軍在長征途中戰勝了哪些艱難險阻。這樣既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又加深學生對紅軍長征的認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被調動起來,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通過文藝作品把地圖串起來
文藝作品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運用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先烈高尚的情感,充分發揮歷史教學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激活和豐富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培養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一代新人。因此,它一直是歷史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常用手段。如果把革命文藝作品與地圖相結合,就會使當時當事人的選擇顯得更為自然、高尚。如在講解長征時,我運用表現當時革命事跡的文藝作品《豐碑》與長征地圖相結合,來彰顯那段艱苦歲月中紅軍戰士表現出來的英勇無畏的豪情。《豐碑》這篇課文講的是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給自己而被凍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感悟被凍死的軍需處長身上的高尚品質,從而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通過引導,大家不由自主地想:有這樣愛兵如子的將軍,有這樣舍己為人,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的好干部,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把對軍需處長的不怕犧牲、舍己為人、忠于職守的高貴品質的認識提高到了“激勵后人”的新高度。這樣,既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不可多得的情感教育的典范。
總之,如果我們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充分挖掘教材,巧妙地借用地圖的展示來配合知識點的講解,既可以充分展示歷史空間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又可以很好地體現新課改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的要求。我堅信:如果教師這樣堅持下去,不僅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素質,提高學科的業務能力,還會使歷史教學的明天更加輝煌,新課改之花更加艷麗。
(邳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