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厘米”這節課,經過幾次試教,在分享著學生的精彩與快樂時,自己也獲得了很多啟示。
情節一:“認識厘米”導課部分教學實踐的對比分析
(第一次教學活動)
教師出示兩條線段,問學生哪條長?哪條短?師:要想知道哪條線段長,可以怎么辦?生:用尺子量。
感觸:我設計了兩組線段的比較,第一組學生可以直觀比較得出哪條線段長,第二組直觀比較有難度,引起學生的爭論,從而引出測量工具——尺。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懸念,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引出“用尺子量”的辦法。這樣導課絲毫不影響我的教學環節,但我總感覺學生是被我牽著走,是在我設計的情景下被動思考,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不高,缺乏濃厚的學習熱情。我不禁要問:“教師的角色在哪里”“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思維得到哪些發展”。自己的評價:“看似合理,毫無價值。”
(第二次教學活動)
根據教材內容播放3人量課桌的錄像。師:錄像中同學們在做什么?生:量課桌。師:你能介紹一下每個同學量的結果嗎?師:同樣長的課桌為什么3個小朋友量的結果都不一樣,是量的課桌不同?那是什么原因?生:不是。因為他們用的東西不同。師:對,他們用的測量工具不同,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看來我們得需要一個統一標準的測量工具,那你知道這個測量工具是什么呢?生:尺。
感觸:第二次教學我根據教材編排,讓學生觀看3人量課桌的錄像,然后充分地討論交流:為什么同樣的桌子量的結果卻各不相同,使學生感悟到統一測量工具的必要性。播放的錄像跟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學生學習興趣陡增,很多同學也學著模仿測量,我的心頓時為之一顫,是啊為什么把學生晾在一邊,不讓他們去做,去體驗測量的樂趣呢?教材是載體,我應該靈活地組織和調整教學內容。這節課我應將主動權放給學生,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己的思考:怎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三次教學活動〕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長嗎?好,請大家自由選擇喜歡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同學們都拿出了統一的工具——尺子。于是,我又重復了一遍。師:請大家自由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生:老師,只有尺子才能量啊!生:我們的桌子有4個直尺這么長。生:我們的桌子有9個三角尺這么長。
感觸:這次我的本意是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課桌長度的過程,然后激發學習需求,需要統一的測量工具——尺。哪知一說測量課桌的長度,全班學生不約而同都拿出了統一的測量工具——尺。盡管我一再提出可以利用身邊不同的工具測量,可小朋友們還是拿著尺在不亦樂乎地忙著。原來,從幼兒園開始到現在,小朋友手中的尺子早就玩過數把,他們對尺已有一定的“數學經驗”。所以,我這設計的環節是多此一舉。包括前兩次的教學都是繞了一個大圈,折騰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上到這兒,我馬上順勢進入下一個新授環節——認尺。自己的醒悟:尊重孩子的認知起點。
情節二“認識1厘米”教學實踐的對比分析
(第一次教學活動)
師:請小朋友觀察大屏幕上的直尺,刻度0到刻度1之間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師:誰來說,老師剛才說從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請你在尺上指給同桌看。師:刻度1到刻度2這一大格的長度是多少?生:2厘米。生:不對,應該是1厘米。師:那刻度2到刻度3的長度是多少?刻度4到刻度5呢?生:都是1厘米。師:也就是說每個大格的長度是多少?生:每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
感觸:讓學生認識尺上的1厘米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問一答”進行的,先講后練,學生缺乏主動探索的過程,建立的1厘米概念不夠深厚。特別是當學生對“刻度1到刻度2”產生混淆時,我沒有及時講解清楚,強化起點,引導學生看清楚1→2起點是1,而不是0,這樣引導的話,學生就會順利說出1→2也是1厘米,從而不會出現糾纏不清的。
(第二次教學活動)
師:1厘米有多長?請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然后和小組內同學說一說,你找的1厘米是刻度幾到刻度幾?生:學生自己動手指1厘米并在小組內交流。師:請小朋友到實物投影上指出你找到的1厘米。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0到刻度1。師:有和他想的不一樣的嗎?生:我找到的1厘米是刻度3到刻度4。
感觸:第二次教學,我大膽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1厘米有多長?請小朋友在自己的尺上指一指。”我想有部分小朋友對1厘米的概念是清楚的,然后利用小組交流的形式共同分享學習結果,不出所料全班學生思維活躍,小組交流時有的說2-3、4-5、6-7等等,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1厘米的認識。這時我進一步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并思考尺上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小組交流強調人人參與,全體學生都能貢獻自己的認識和經驗,分享他人的成果和體驗,在此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個人自主探索的成果,深化數學思考,獲得成功體驗;全班交流強調針對學習目標,圍繞課堂學習的核心問題展開討論交流,確保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啟迪:兩級交流各具價值、各有側重。
(常州市武進區馬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