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按照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教學模式分為兩種:一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二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若能將兩種教學設計進行恰當整合,就可以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規律性和高效性,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簡稱為“預習導航”模式,而這種模式的載體則是導學案。在課堂上,用“數學導學案”代替教師的“口”,在學案中設置要解決的問題,提供學習方法,介紹創新策略,指導學生根據導學案和教材進行自主創新學習。學生主要是依案自學,然后,和與自己觀點不同的同學展開討論,在必要時再尋求教師的幫助。
筆者認為,數學導學案的“預習導航”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包括三個基本環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反饋總結。
一、自主學習階段
自學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行為,還可以與其他同學一起根據導學案和教材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預習。這需要教師為導學案創造必需的環境和條件。例如,為了便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按照學習水平將學生合理搭配分組,由前后桌的3~4人為一個“合作互動組”,推薦一名學習好、成績優、責任心強、樂于助人的學生當小組長或者定期輪流當小組長,負責在小組內,互相檢查、交流體會、討論疑難。鼓勵學生“人人都參與,人人是主角”,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減少課堂上被冷落的學生,讓優、差生都能活動起來共同進步。同時,要編寫高質量的數學導學案,需要教師廣泛收集有關材料,善于總結教學中的各種經驗,以編寫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學案。另外,要準備好課堂必需的教具、模型和多媒體軟件,選擇好發放數學學案的時機。例如,課前下發數學學案,學生根據數學學案要求,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課上發放數學學案,能給學生造成一種懸念,使創設的問題情境更具有新穎性,課后發放數學學案促使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進行反思和回顧。
二、合作探究階段
學生自學結束后,就會形成不同的觀點,得到不同的答案,這就產生了合作討論的需要,學生自然進入合作討論階段。對于學生的疑難,教師可采用二種方式:一是點撥。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進行反問、追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路。對某個問題,如果有的小組已經解決,其他組仍是疑難,教師可讓已解決問題的小組選出一名同學作為“教師”給沒有解決問題的小組講解,教師在旁補充,這也可以說是討論的繼續。二是精講。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在學生渴望釋疑的心理狀態下,教師針對其難點,抓住要害,講清思路,并以此問題為案例,由個別問題上升到一般規律,以收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歸納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更加會學。引導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創設民主、和諧、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圍,要求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爭論,各抒己見,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時機。利用各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教師巡視各學習小組,了解學生獨立自學的情況,調控課堂討論的進程。同時,收集各小組的反饋信息,掌握學生的基礎和思維特點,屬于個別問題的及時給予組內解決,共性問題就提交全班討論,通過小組學習,遺留下來的問題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從而使教師的精講更有針對性。
三、反饋總結階段
訓練主要是運用已掌握的理論去分析、研究、解決問題,達標主要是通過一份檢測題,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當堂訓練,當堂達標。針對學生達標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待教師及時矯正之后,可即時補充練習題,給學生內化整理的機會。布點結網主要是讓學生根據數學學案,歸納重點內容、規律和解題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識梳理成線,形成網絡,突出易錯、易混、易漏的知識薄弱點,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和關系有整體的認識,明確這個基本結構是如何抽象概括出來的,基本關系是如何進行推理論證的。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科學的思考方法。如引導學生想緣由——“為什么會這樣”,想聯系——“現象、問題之間有什么聯系”,想規律——“這些事物的發展變化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認知領域有三類知識:回答“是什么”的陳述性知識,回答“怎么辦”的對外可以自動化的程序性知識和對內進行自我調控和優化的策略性知識。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應用策略性知識,即如何獲取知識,使之學會高效率地學習,提高自學能力。課堂上通過教師和教材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大多數是陳述性知識和部分已達到自動化的程序性知識,這些知識充其量為創新奠定了基礎,卻不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預習導航”模式中導學案對各種問題的推廣、延伸、類比和歸納,就是在傳授一種學習的策略,使學生在學習陳述性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的基礎上,領會和掌握這種學習策略,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有利于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高郵市送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