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生活化”“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理念。“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接通生活的源頭之水,要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喜歡數學課,讓課堂充滿和諧之美。下面,我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捕捉生活素材,喚起學習興趣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無味、神秘難測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覺他們學的數學“學了就用處處行”。比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時,讓學生回家收集百分數的資料,準備在班上交流對百分數的認識,看誰的認識深刻,學生積極性很高。上課時一位學生從抽屜里拿出一瓶白酒說:“這瓶白酒的酒精含量是54%,也就是酒精占這瓶酒的54%,我就對我爸爸說,爸爸呀!你喝了這瓶白酒就等于喝了半瓶酒精啊!”另一位學生上課時拉開自己衣服的拉鏈,露出了羽絨服的商標說:“我這件羽絨服羽絨90%羽毛10%,也就是羽絨量占這件羽絨服填充物的90%,羽毛量占這件羽絨服填充物的10%,我對我媽說,不要只看哪件羽絨服便宜,而要看它的充絨量。”學生們對自己能運用所學知識充滿了自豪,他們感覺學數學不枯燥,卻有一種幸福感。當然捕捉生活素材,也要切合學生實際,抓準學生的知識生長點。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一位老師為了聯系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積極性,設計這么一個生活情境導入新課:我們班男生30人,女生18人,體育老師要把24個實心球發給大家,應該怎么分?學生冷場,他們在積極思考該怎么分呢?有學生毫無根據隨意說了一些分法,老師有點著急提示說:能平均分嗎?學生說:不能。于是老師隨機點課題——按比例分配。可以看出教者希望通過這個情境讓學生說出“平均分”的錯誤方法,可學生看見男女生人數不等,知道不能平均分了。可見我們在教學中,也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和經驗注意“預設”,讓學生的思維進入一種和諧狀態中,這樣才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信心。
二、活用生活數學,增強探究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素材,創造機會,喚起他們探究的欲望。在學習了根據實際情況取近似值時,有這么一道題:蘋果每千克2.8元,用5元能買多少千克?(得數保留一位小數)。學生出現了兩種得數,1.7千克或1.8千克,于是我給學生充分辯論的機會。一部分同學說:我認為答案應是1.7千克,用5除以2.8等于1.785……用去尾法保留一位小數得1.7千克。為什么用去尾法呢?因為根據生活實際情況可以想到,商販都精明得很,他怎么會白白送0.1千克給顧客呢?所以我堅決認為答案是1.7千克。另一方反駁說:因為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如果買到1.8千克,可以驗證用1.8乘2.8等于5.04元,而聯系實際想一想,又有哪個商販跟顧客要0.04元(也就是4分錢)呢?……學生們越辯越明,最后有學生反思:對呀!我怎么沒有反過來想一下呢?看來,平時做題不能生搬硬套,而要靈活運用啊!學生們在辯論的過程中理解了取近似值的實際意義,更培養了他們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三、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種主動、自覺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對數學對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確敏銳的感受能力。在教學中教者要引導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這樣不但可以理解數的概念,又可以加深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數感。比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要讓學生把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實際大小,各相當于哪個實物面的大小,這樣才會靈活運用。例如在單位運用時填合適單位名稱:課桌的面積是4000 (),學生難以想象4000究竟有多少,那就引導學生換算成40個面積單位,參照已建立的三個面積單位的大小,再選擇那就容易多了。數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只有為學生提供充分可感知的背景,學生才會真正理解。
四、回歸生活實踐,強化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及其用處,才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才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游戲規則的公平性》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條拓展題:陽光超市搞促銷活動,一等獎50元,二等獎10元,三等獎2元,如果你是超市的老板,你怎樣設計轉盤?不少學生說,把圓片分三塊,從三等獎到一等獎依次減少指針停留面的大小。反饋時,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踐,充分辯論交流:老板肯定不愿意讓顧客每次得獎,因此應該設計較大面積的空門,再設計從三等獎到一等獎依次減少指針停留面的大小。這是打破本節課的常規思維,回歸生活實踐的思考,經常訓練,可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只有架起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溝通的橋梁,才會變得生動有趣,才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學生才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才會使他們的能力得到發展。
(高郵市高郵鎮武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