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語文教學中最適合發展學生個性的活動形式。但令人遺憾的是:從小學到高中,作文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教程,怎么教?怎么訓練?教材含糊不清,教參也含糊不清,教者更是含糊不清。小學三年級作文與高三作文一樣教,一樣寫,只是學生認識水平差異而已,完全看不到學習段的層次。一個學生只要練好記敘文,就可以一直混到高中畢業。好在沒有學生發現這一點。多年來,我們語文教師多是抱著“多讀、多思、多練、多評”的指導思想,就題論題,一篇一篇地指導學生作文的;我們的學生也是守著“出什么題,寫什么文”的原則,一年又一年跟我們應對。作文訓練基本處于一種無目標的含糊狀態。我們既然不能從宏觀上去把握作文訓練,也就只能從寫作過程著眼,步步為營,扎扎實實地訓練,但只要長期堅持下去,也一定會大有收獲的。
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傳統的作文教學的一般過程是: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整個過程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思想受到束縛,創造性無法得到發揮;而新課改之后,作文的教學過程也逐漸發生了變革,即立意——取材——構思——記敘——推敲——評價,它的特點與學生的寫作過程相一致,整個過程體現的是“學生為中心”,學生的創作個性得到良好地發展。作文教學的過程,不只是教師指導的過程,而是更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課堂教學是雙方共同的實踐活動。因此,必須處理好“教”與“學”“動機”與“效果”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諳熟學生的寫作實際水平,針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實際的問題指點門徑,提高作文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優化審題訓練,培養學生分析命題(包括命意)能力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怕寫作文,其實最怕老師布置命題作文,學生對命題作文的內容不熟悉,感到無話可說,硬叫寫,其結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種作文命題,無論是何種體裁,也不管是何種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現行的課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內容與現代生活距離久遠,降低了對學生的吸引力,我們應該另外選擇內容比較新穎的文章作為剖析的對象,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決某種技巧問題,這樣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學生能把握命題規律,就能避難趨易,像庖丁解牛那樣,“以無厚入有間”,做到“游刃有余”。
二、優化立意訓練,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同一個題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構思時思路開闊,八方輻射,“萬涂競萌”。要想使學生立意時獨出機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必須在培養學生集中思維的基礎上適當發展他們的多維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擴散”型的思維,學生就會感到思如泉涌,要寫的東西很多,就會感到作文絕非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就可以從諸多的角度中選擇自己體會深刻、材料新穎、立意獨特的角度來寫,克服作文空洞膚淺的毛病。 青少年思想解放,喜歡獨立思考,勇于標新立異 ,但和成年人相比,他們還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思想還幼稚,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沒有深度。這些特點常常在他們的作文中表現出來。因此,教師應對他們加強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提高他們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辯證地分析,才能去偽存真,尋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確觀點,在此基礎上抒發感情,進行評論,文章必然會抓住要領,褒貶得當,就不至于泛泛而談,單薄無力了。
三、優化選材訓練,教會學生選材、組材、剪裁的技巧
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文體知識,幫助學生適“材”選“體”,落筆成文。學生寫文章之所以感到無從寫起或不知道“怎么寫”,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體知識,缺少“規矩”。其實任何一種體裁的文章都有它們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不同文體的比較教學,交叉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根據不同的題材性質,用不同的體裁來表現,寫作思路就會通暢。除此,還有開頭的方法、過渡的方法、結尾的方法、設置中心句的方法等技巧,都要做到訓練有素。
四、優化構思訓練,鍛煉學生謀篇布局的技能
傳統的教學范文在寫作手法和技巧上的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可以把其當做學生模仿寫作的典范。但是,教師應在教這些課文之前,做好寫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數,使學者學有目標。在評析課文時,著重分析作家觀察、發現、思考、聯想、選材、構思的方法,講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點,讓學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求學生學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謀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襲,讓學生通過模仿開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發揮,最終變為自己的東西。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怎樣寫”的心理障礙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往后的作文教學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殤h柳堡鎮中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