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作為紀傳體史書,最精彩的莫過于將諸多曲折繁復的政治歷史娓娓道來,風云詭譎,起伏跌宕;并且塑造了無數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英雄奸佞,妍媸畢露。所以《史記》才肩挑史家絕唱和不讓離騷這樣的雙重美譽,而這兩點都是以神奇巧妙、充滿藝術美感和智慧光芒的語言文字為基礎,如果學生悉心揣摩《史記》的語言技法,進而落實到寫作實踐,就能讓記敘文寫作進益良多。
一、體味個性張揚的人物語言
《史記》中許多人物深入人心,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張揚著各自性格特征的語言,讓人過目不忘,不作第二人想。
同樣是觀秦始皇巡游的威儀,楚國貴胄,大將之后,心雄萬丈,睥睨天下,豈能與草根出身、貪酒好色的秦朝最基層公務員選擇同樣的語言表達?于是乎:
“(項)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br/> 而高祖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太史公依靠簡潔的獨白就給二人貼上獨一無二的標簽。日后霸王的驕狂兇頑,已然豹斑畢露,端倪微見。而貪色好貨的劉邦在乘隙奪取關中、進駐秦宮后,竟然生生地“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等咄咄怪事,單憑這句話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此其志不在小也”。讀到這樣個性化的精彩語言,確實要為司馬遷叫絕!還是清代人王鳴盛一語中的,“項之言捍而戾,劉之言津津不勝其羨”。
一樣的景象,但身份、環境、能力、志向等差異,就決定了心境的差異,導致了語言的差異。兩者之言恰如其人,恰如其分,若將兩人獨白互換,便有性格錯位之感。所以人物語言要準確鮮明,你必須給他打上獨特性格的烙印。當然,好的語言描寫也能夠讓人反窺其心志,直達其胸膺。
二、掌握準確生動的細節描寫
李廣是一員弓馬嫻熟、武藝出眾的能征慣戰之宿將,所以他被匈奴人俘虜之后,司馬遷就通過細膩準確的描寫,將他憑借騎術、箭術和智計安然脫困的過程,寫得活靈活現。“胡騎得廣,廣時傷病,……以故得脫?!痹谡麄€過程中,司馬遷通過一系列精練的動詞,簡潔生動地展現了李廣兩次脫困的情形。突出了一個武藝高強、智計不凡的優秀將領形象,可以說不著一字褒貶而贊李廣備至,讓人不得不佩服史遷的深厚筆力。
司馬遷不光動作細節捕捉得準確,而且對人面部神態情狀抓得特別好,比如《淮陰侯列傳》:當韓信因謀反被呂雉所殺,高祖回京見韓信已死,他會怎樣反應呢?他會怎樣想呢?司馬遷只用了一句話,“且喜且憐之”。
細細品味之,此語大有洞天。這句話寫的是面部表情,但卻穿透了劉邦內心,將他所有微妙復雜的心理變化都給表達出來?!跋病弊郑f明劉邦對韓信本就動了殺機,呂雉除掉心腹大患,確實遂了劉邦心愿。而“憐”字就更復雜了,既有可能是發自肺腑的同情、惋惜,也有可能是掩飾眉眼間笑意的惺惺作偽,又或許兼而有之?!扒蚁睬覒z之”確實極為傳神,是對人物復雜性格的準確把握,是對其潛在微妙心理的一種深刻揣摩,是最真實人性的反映。
三、駕馭傳神細膩的場面描寫
1. 正側面結合
精彩的場面描寫,應是多角度靈活全面地表現人物,例如,“霸王別姬”。司馬遷先從正面描繪項羽“慷慨悲歌”,已然讓人為之一顫;及至“泣數行下”,讓人感覺英雄末路時的悲壯無奈;再輔以“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的側面烘托,就進一步凸顯出平素剛毅桀驁的項羽,那虎淚縱橫的悲壯,讓人不忍睹聞,從而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2. 烘托渲染
場面描寫中,環境氛圍的營造極為重要,如果氣氛調動起來了,整體上就自然順暢,反之就顯得刻意矯揉。以“易水送別”為例,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頂點,將蹈死不顧的慷慨悲壯,精彩激昂地表達了出來。但此前飽滿酣暢的氛圍營造使其有了堅實的基礎。首先,送行者“皆白衣冠”,這個細節為易水相送奠定了死別的悲壯基調;緊接著,蒼涼凄婉的變徵之聲又形成了絕佳的音樂背景;而“士皆垂淚泣涕”進一步渲染了悲劇色彩。如此反復烘托鋪墊之后,悲壯之氣如同即將決岸潰堤之怒濤,已然不可阻遏,此時逼出荊軻一曲慷慨悲歌,可謂恰到好處,蕩氣回腸。前人評價《易水歌》云:“只此兩句,卻無不慷慨激烈,寫得壯士心出,氣蓋一世。”其實關鍵就在這兩句前面的層層鋪疊,才顯出司馬遷的功力。
3. 突出重點
場面描寫是一種綜合的描寫方式,如同開中藥方子,講究個君臣佐使,所以場面描寫中的“主藥”一定要明確,且不惜文筆,濃墨重彩。
例如,司馬遷描繪荊軻刺秦王,他將描寫重點就放在荊軻與秦王的動作:荊軻取圖奏圖,秦王發圖。荊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執匕首揕之;秦王引身而起,絕袖;荊軻與大臣糾纏之時,秦王環柱走、負劍、拔劍、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倚柱而笑,箕踞以罵。這三個回合之間,二人此起彼伏、互動相連的動作描寫,作者寫得密集詳盡,從而將急促、激烈、緊張的生死互博場面完美表現出來,也通過傳神描寫體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上就是《史記》語言運用上的利器,高中生如能在寫作中有所吸收借鑒,不斷磨礪運用,假以時日,必將擁有生花妙筆,從而提高自己記敘文寫作的水平。
?。ńK省常熟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