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
1. 信念+努力=杰出?
王政自幼聰慧,但她活潑好動不愛學習。老師講課,她一聽就會,做題時往往粗心大意,不是少了括號就是漏了小數點。我幾次和她談心,她都說,老師放心,考試時我一定給您各科滿分。
話雖這么說,但到了期中、期末考試時,她那粗心的毛病又犯了,做應用題時,解題思路、步驟都對了,就是答案有問題。語文試卷做上的題目幾乎都對了,但不是這里漏了個填空,就是那里少了個造句。
有必要給她上上人生教育課了。我給她講了黑人賴斯成功的故事:
黑人女孩康多莉扎·賴斯9歲那年,父親帶她去華盛頓游玩,在白宮美國總統的辦公室前拍照留念,當時她就對父親說:“總有那么一天,我會在這里面工作的。”賴斯的父親約翰·賴斯對女兒說:“如果你付出雙倍的努力,或許能趕上白人的一半;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辛勞,就得以跟白人并駕齊驅;如果愿意付出八倍的努力,就一定能趕在白人前頭。”
賴斯牢牢地記住了父親的話。15歲那年,她以優異的成順利地考入了丹佛大學。在丹佛大學讀書時,一位教授在課堂上說,黑人的智商明顯比白人低,因此,他們平時的行為處世也要笨得多。當時在場的250名學生竟沒有人提出異議,只有這位女孩激動地跳出來反駁,指出并沒有證據表明白人與黑人之間存在著基因造成的智力差距。她說:“您不應當將這個觀點當作事實來論述,因為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個觀點的謬誤。以我為例,我不光會說法語,還會彈貝多芬的曲子,對于你們的文化,我掌握得比您還好!”她講述了自己在圣瑪麗學院時的經歷,當時全班67名白人學生,卻沒有一個能與她相比,她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后來她連跳兩級。她說:“只要努力,黑人一樣杰出。”
1981年,27歲的她成了斯坦福大學的一名教師。1987年成了一名杰出的教授,之后又成了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教務長。1987年,斯考克羅夫將軍應邀來斯坦福大學演講。在晚餐會上,他認出了這個女孩。這個女孩站起來與他交談,她表現出的自信以及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良好的專業素養給他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不久,將軍把她帶到了華盛頓,擔任五角大樓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特別助理,出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之后,她被任命為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后來,賴斯被布什總統提名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
堅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這便是賴斯成功的奧秘,也是任何成功人士的共同奧秘。
我又給王政講了不要急于求成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故事。
海洋動物園里有一條重達8 600千克的大鯨魚,能夠躍出水面6.6米,還能向游客們表演各種雜技。面對這條創造奇跡的鯨魚,游客們紛紛向訓練師請教訓練秘訣。
原來,最初開始訓練時,他們先把繩子放在水面下,使鯨魚不得不從繩子上方通過,每通過一次,鯨魚就能得到獎勵,這種訓練好像游戲,鯨魚很喜歡。
漸漸地,訓練師會把繩子提高,只不過每次提起的幅度都很小,大約只有兩厘米,這樣鯨魚不需花費太大的力氣就有可能躍過去,獲得獎勵。而時常受到獎勵的鯨魚,便很樂意接受下一次的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鯨魚躍過的高度逐漸上升,最終竟然達到了6.6米。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微小的量變最終導致質變的飛躍。每天若能進步一點點,你就能創造一個充滿奇跡的人生。
后來,王政漸漸改掉了浮躁不踏實的毛病,學習有了很大長進。幾年后,她以優異成績實現了她人生的夙愿,成了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2. 先把鵝卵石放進罐子
王靜輟學了。
王靜姊妹三個,哥哥姐姐都在上學,母親身體又不好。下午放學后,我來到王靜家家訪。她父母又搬板凳又倒水。
一邊幫他們剪兔毛,我一邊給他們講先把鵝卵石放進罐子里的故事。
有一位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后又從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放進罐子里的“鵝卵石”。當教授把鵝卵石放進去后問他的學生道,“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說。
“真的嗎?”教授笑著問。然后再從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一些,再問學生:“你們說,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這回他的學生不敢回答得太快。
最后班上有位學生怯生生地細聲回答道,“也許沒滿。”
“很好!”教授說完后,又從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里。倒完后,于是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再告訴我,這個罐子是滿的呢,還是沒滿?”
“沒有滿,”全班同學這下學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說。
“好極了!”教授再一次稱贊這些“孺子可教”的學生們。稱贊完后,教授從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里。
當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問班上的同學:我們從上面這個過程中學到什么重要的知識?
我看著王靜的父母說,咱們都猜猜,學生會怎么說?
他們一陣沉默后,王靜的母親說:“我們無論平時多忙,活兒排得多滿,如果要擠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多做好些事的。”
我點點頭,微笑道,答案不錯,但并不是我要告訴你們的重要意思。我想告訴你們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里去,你也許以后永遠沒機會把它們再放進去了。每一天你們家里所做的事情好像都很重要,每一天我們都不斷地往罐子里灌進小碎石或沙子,有沒有想過,什么是你家庭中的“鵝卵石”?
他們又在沉默。我接著說,我們都很會用小碎石加沙和水去填滿罐子,但是很少有人懂得應該先把“鵝卵石”放進罐子里的重要性。“分清輕重緩急,重要的事情先做”是同樣的道理。讀書對王靜來說是最重要的啊。
她父母愣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看著我。
第二天,王靜背著書包回到了校園。
現在王靜早已走上講臺成了一名人民教師了。
3. 一個好球
劉兵在班里學習一直穩居第一。從上三年級開始,他就一直是他這個年級的班長,也是我的小助手。小助手除了學習成績優異外,還得有威信,有協調能力。當老師給其他年級新授課的時候,他這個年級的作業批改,維持秩序都靠這位小助手來完成。
小助手還有個作用就是幫老師批改一些作業。大多數時候幫低年級學生批改,有時老師太忙了,也讓他批改同年級的作業。數學題有現成答案,語文大多數是抄課文啦,做課文內容填空啦,也容易批。個別時候,還幫老師批改卷子。有時候幾個年級一起期中期末考試,卷子多忙不過來,劉兵也幫助批。批低年級的,也批同年級的。
一次批改同年級的數學卷子,我照例先批了劉兵的,這次他做得不理想,錯了兩道應用題和一道三步計算的試題,只得了92分。我幫他在卷子上改了錯,讓他照著這份卷子給其他同學批。劉兵又是第一。批完后,便回到班里發試卷講評。
這里剛發下去不久,正講第一道應用題呢,得了第二名的王關風舉手站了起來,說老師我的一道題批錯了。我走過去接過卷子紙看了看,沒有錯呀,就問他,哪里錯了?王關風指著倒數第二道應用題說,這道題錯了,老師你看我本來答案是287千克的,個位數上這個“7”被人改成了“9”。您仔細看看,上面這個圓鉤墨水顏色不一樣。您再看看我的草稿紙上,答案算式是我謄抄在卷子紙上的,怎么也不會粗心抄成“289”啊。
王關風說著,遞給我一張揉成團又剛展開的皺巴巴的草稿紙。從草稿紙上看,他三步算式都正確,結果確實是“287”。再細看卷子紙,“287”的“7”字被人不經意地畫改過了。誰改的呢?只有劉兵接觸過試卷啊,會是他嗎?他一直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啊。
這次考試,王關風得了89分,如果加上這道判錯了的應用題的5分,他總分是94分,第一應該是他的。我看看劉兵,他臉色微紅,額頭上滲著細細的汗珠。我和王關風在這里說話,其他同學都饒有興味地看著,唯獨他在那里很認真地看試卷,一直沒抬頭看我們。
我明白了。
王關風還在那里說這說那,我忙說,是老師不小心用筆畫了一下,批改時又沒細看疏忽了。你這道題是對的,即使答案錯了,你解題的思路準確也應該得分。說著,我摸起講臺上的紅筆,給他這道題畫了個大大的對號,又把他的得分改為94分。
掌聲響起來,唯有劉兵拍得很勉強很尷尬。
下午,我把劉兵叫到了辦公室,讓他幫我批作業,我給他講了網球選手馬茨·維蘭德的故事。
1982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半決賽正在緊張地進行。比賽的選手其中一個是著名的網球選手馬茨·維蘭德。到了決勝局,馬茨·維蘭德再贏下一個球就可以淘汰對手進入決賽爭奪冠軍了。就在這個時候,對手的一個球被裁判判罰出界。對手似乎也沒有什么異議,支持馬茨·維蘭德的觀眾也開始瘋狂吶喊慶祝他的勝利了。
但是,馬茨·維蘭德并沒有像往常那樣走到對手面前握手,而是快速走到裁判面前說:裁判先生,您判錯了,那個球沒有出界,那是個好球,我不能夠這樣贏得比賽。
觀眾弄明白他的意思之后,立刻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大家紛紛起立向馬茨·維蘭德表示敬意。裁判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在他向雙方選手表示道歉之后,比賽繼續進行。最后,馬茨·維蘭德靠實力戰勝了對手,堂堂正正地贏得了比賽。
就是從那一天開始,人們記住了馬茨·維蘭德這個名字。
我這里還沒有講完,劉兵臉就紅了,他低著頭說,老師我錯了,我太虛榮了,我知道我該怎么做的。
我沒有說話,只是使勁兒拍了拍他的肩膀。
兩個月以后的期末考試劉兵又成了冠軍,當之無愧的冠軍。
4. 理想與學習
王強學習一直很好,可一段時間以來,他成績下降得非常厲害。上課老打瞌睡,聽講也不認真,做作業也是潦潦草草,錯字連篇,做數學題丟三落四,有時錯一半。遲到、早退更成了家常便飯。
我感覺事情蹊蹺,問了幾次,他才說出了心里話。
王強的親生父親幾年前因病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到了現在的家庭。現在的父親一直沒結過婚,對待王強比親生兒子還親,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外面怕凍著。前幾天,因為一件瑣碎小事,王強的養父和他母親吵了一架,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王強覺得母親受了很大的委屈,感覺養父待他們不好,母親哭,他也跟著哭。他還小,不會用其他方式報復,就選擇了消極對待學習。他想,我讓你不好好對待我母親,你不是盼望我考上大學有出息為你爭氣,證明你養育我有本事嗎?我偏不讓你的想法成功!我要讓所有人都覺得你沒本事沒能耐。
聽完王強的話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心里別扭有疙瘩還自以為有理,硬批評是沒有好結果的,得講究藝術。
我耐心和他討論。我先歷數了他養父對他的種種關懷和好處,又分析他這種報復辦法的可笑性。你覺得是報復了你的養父,實際上是在拿你自己的明天做賭注,是在游戲自己。學習,首先是為了改變自身的命運,為老師學,為班級爭得榮譽學,為父母學,為這個學為那個學,都在其次。
我給他講了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王強紅著臉說,老師我懂了。我說你說說看,懂得了什么?
王強說,學習,首先是自己的事。要有遠大理想,要改變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學習是必需的過程。我一定努力調節自己,不斷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我問,你的理想是什么?王強說,將來當一名科學家,我說,理想很宏偉,但應從眼前的小事做起。我國歷史上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說的是東漢名臣陳藩從小就立下將來要治理天下的大志,而他對身邊瑣事卻不屑一顧。別人讓他打掃庭院,他說:“大丈夫當以掃除天下為懷,安事一室乎?”別人勸誡他說,一室尚且掃不了,將來怎能治理天下?陳藩聽了這些話,覺得很有道理,從此改變了懶惰散漫的習氣,每天都要打掃庭院,以此來磨礪自己,同時刻苦鉆研治理天下的方略,最終成為能夠“治理天下”的一代名臣。
英國有一塊墓碑,上面刻著死者的遺言:“我出身于貴族,本想立志改變世界,二十歲后我發現有點不可能,于是立志改變我的國家。三十歲改為改變我的家鄉,四十歲立志改變我的家人,但最后我發現一切都沒有改變。于是,我想改變我自己,卻發現自己快要死去。倘若我開始就改變我自己,也許會改變我的家人,接著改變我的家鄉、國家,甚至世界也會被我改變。”
這段遺言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理想,而實現理想要從小事做起,經過個人的艱苦奮斗和努力,一步步地登上理想的頂峰,否則,理想就會成為空想,最終將一事無成。
王強笑了,說,老師,我真的明白了。不管理想多么遠大,打好基礎至關重要。理想不能空談,要把理想作為動力,不斷鞭策自己,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盡心盡力。
我贊許他說,說得好!把你的感受說給同學們聽吧,王強點頭答應了。
下午,我組織了“理想與學習”的主題班會,王強的發言贏得了滿堂彩。
(選自《憑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