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幼兒園科學教育中,許多教師對如何引導幼兒探究仍然感到茫然。那么,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應當如何引導才能取得實效呢?本文做了如下嘗試。
關鍵詞:幼兒;科學活動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科學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教育,貼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兒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現今,幼兒園新《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新《綱要》精神不謀而合,他倡導的教育主張,至今仍顯前衛,可以有效地用于指導當前的幼兒科學教育。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嘗試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使生活成為課程資源,讓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一、內容選擇“生活化”
生活是科學教育的源泉,科學教育要根植于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在選擇科學教育內容時,應以幼兒社會生活為基石,抓住幼兒身邊的事物組織活動。
1. 善于捕捉生活教育契機
最有效的學習是幼兒感興趣的學習。我們要樹立“時時處處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學”的觀念,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有效組織科學活動。如在自然角里刻意進行稻谷發芽實驗,孩子們每天都會去關注稻谷發芽的情況,過了幾天,孩子問:“老師,為什么米沒有發芽呢?”果然,稻谷都已經發出了嫩芽,可米粒卻已被水泡得發胖了。教師抓住這個教育契機,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上網查、和爸爸媽媽一起翻閱圖書等)去查找米不發芽的秘密。由于是幼兒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孩子們探求答案的積極性很高,很快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幼兒自身努力獲得的知識,要比教師直接告訴答案要有意義。
2. 注重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
幼兒年齡小,難以理解許多復雜和抽象的科學概念。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兒理解和掌握,使之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例如,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幼兒邊玩桌面游戲,邊交流雙休日在家的情況。一個小朋友說,“昨天爸爸媽媽帶我上動物園,看到了老虎和獅子,還有猴子,我還給它喂了香蕉。”另一個也興奮地說:“我也去了,看到了河馬和孔雀。可是孔雀沒開屏一點也不好看,媽媽說開屏就很好看,我們等了很長時間孔雀才開屏,真是漂亮極了。”可見孩子們對動物是非常感興趣的,但對有些動物又不怎么了解。我們趁熱打鐵生成了“動物世界”這一科學主題活動,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由于這些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所以幼兒在活動中非常的投入。因此,日常生活中如能及時捕捉到幼兒交流中的“興趣點”,也就意味著找到了開展科學活動的線索和依據。
二、將科學融入幼兒的生活
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教育應該與生活完全融為一體,幼兒的學習過程是真實的生活情境體驗的過程,生活情境體驗是指幼兒的學習和幼兒的生活不可分,是置身于現實情境中的人格化的學習。因而我們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所做的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把課程題材原于經驗之中”,溝通生活與科學活動的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使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感性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 將解決問題的機會留給孩子
要注重幼兒生活實踐,讓幼兒調用自己原有的經驗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如瓶蓋打不開了、玩具不動了……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開始,可以先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過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讓幼兒從學過的知識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當玩具動不了時,可以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當幼兒圍著玩具查看時,可以提出“這個玩具是靠什么動起來的”等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經過啟發,幼兒可能馬上會想到答案,“是不是沒有電了”“也可能是電池裝反了”等,顯然孩子們對電動玩具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時就可以進一步提問:“那應該怎么辦呢?”很快孩子們就想到了重裝電池和換電池的辦法,通過他們的嘗試,問題解決了。當孩子們看到玩具又動起來時,他們不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還增強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2. 讓幼兒置身社會生活環境
幼兒日常科學活動不應局限于教室,應該讓孩子走出教室,融入社會,以此來彌補幼兒園科學教育設備和資料的不足。例如,帶孩子到馬路上去觀察各種各樣的車子,讓幼兒說說車的種類、車的標志等,豐富了幼兒認知范圍。春天百花盛開,可以帶領幼兒到附近的花圃,花工的介紹使孩子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花。在探索中要抓住幼兒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捕捉教育契機,讓幼兒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3. 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滲透科學教育
散步活動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所占的時間不長,但它也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必要環節。在散步時,孩子們很自然地簇擁著老師慢慢走,如果忽然發現一部分孩子不走了,這時他們一定是有了新的發現。如地上的螞蟻,或者在捉跳躍的蚱蜢。此時老師就要抓住時機,走過去與他們一起觀察,討論它們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從而使老師與孩子們達到心靈間的溝通。除了在散步中滲透科學教育,在其他環節中科學知識也隨處可見,只要老師有敏銳的洞察力,去發現它、把握它,就能活化我們的教學。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論的內涵是廣博而深邃的,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更好地發揮幼兒的特點,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科學活動中閃爍出自己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洪秀敏.有效引導,市科學探究活動取得實效[J].幼兒教育,2009(6).
[2]吳畏.陶行知教育思想——歷久常新,與時俱進[J].中國教育學刊,2003(4).
(昆山市張浦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