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關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熱門話題。一些城市也推出了相關舉措:一是對于超常兒童的早期培養;二是對于普通中學階段采取實驗班等特殊教育模式;三是探索高中階段如何與大學、科研院所進行對接的培養模式。一些重點中學紛紛推出舉措,開始進行早期超常兒童的培養,開設各類實驗班等。
筆者不禁懷疑:創新型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回到教育的本源——我們為什么受教育?
首先,教育改變命運。我們也許出身寒微,但通過受教育可以改變命運,乃至下一代的命運。其次,教育給我們知識。通過掌握這些人類世代傳承的知識和經驗,使我們獲得融入社會的能力。最后,教育幫助我們構建一套符合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倫理標準,成為一名合格“公民”。
此外,教育還有最重要的功能,即“認識你自己”。這句銘刻在希臘圣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據說有三種解釋:第一,人要有自知之明,就是人應該知道自己的限度。第二,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第三,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認識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真正成為自己。
誠然,相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實現前兩者顯然有些難,而第三種則是無法推諉的責任,更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從這個意義上,可以這樣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創新型人才”,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而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為這些稟賦的顯露與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就像為種子萌發提供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并且,教育的效果是滯后的,像農耕社會的春種秋收,一個孩子能否成為杰出人才,須等他離開校園若干年后才見分曉。
中國人喜歡拿樹來比喻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成長需要一個自然、寬松的“生態環境”,將一棵樹苗挖出來種在苗圃里不見得能長成參天大樹。在一所學校中,人為地制造一個小環境,將一群自詡的“未來創新型人才”集中在一起施教,對孩子的身心成長究竟利弊如何,很值得探究。
近些年,民國熱持續升溫。人們尤其津津樂道的是民國教育的成就。可那個年代的教育家,似乎從來沒提過培養“××型人才”的口號,更沒聽說哪所名校開設過什么“××班”,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那個年代的“創新型人才”卻如群星璀璨,無論是人文社科領域,還是自然科學領域。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若被過分地強調,就有可能走向反面。還教育一個自由、寬松、健康、和諧的大環境,讓每一顆種子能夠發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