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困生”分兩類,即品行障礙與學習障礙兩個方面。而產生“學困生”的原因也分兩個方面,即先天個性因素與后天養成習慣因素。基于以上原因,抓“學困生”轉化的關鍵,不是強制管教而是優化他們的心理素質,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心態,不失時機的心理幫助是使“學困生”轉變的一劑良藥。如何實施心理幫助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在信任的基礎上細致觀察,深入了解,對癥下藥
信任是做好學困生轉化的前提。意識具有能動作用。由于在教師頭腦里認定一些兒童非凡才能,從而驅動著他們去精心培養,認真備課,研究教法、學法,耐心輔導,表現出特別關注與尊重這些“特殊學生”。這樣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喜愛上教這些學科的教師,愛師之情很快就會遷移到教師所教的科目上去,教育教學效果也就上去了。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學生的心理障礙源于不同的家庭、社會及個人因素。我們應認真觀察,做深入細致地多方面了解,然后對癥下藥,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對于一些因家庭因素造成的品行不端的學生,針對其缺點,做好家長的工作,幫助家長用良好的方法引導孩子。
二、永懷愛心,及時表揚,提高其自信心,開發其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對學生實施關愛的教育方法,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愛是轉化學困生的營養劑。只有通過教師大量、細致、耐心的艱苦工作,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愛護與信任,喚起求知欲,心悅誠服地聽教師的教誨,并付諸行動,取得進步。
教師在具有愛心的基礎上,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提高其自信心,開發其潛能。再差的學生也有他的優點,老師不能把“差生”看得一無是處。應特別注重發現他的優點,及時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也有長處,從而提高自信心。
三、引導互相關愛,激勵其融入同學之中
“隔離法”只會讓“學困生”更加“困學”,使他們更加的孤僻,難以轉化。班主任引導全班集體之間的互相關愛,能讓“學困生”時時感到班級的溫暖、同學的關愛,從而奮發向上。
學困生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取得的成績不那么明顯,更需要鼓勵、喝彩、加油,激發其興奮點,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為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尋找或設置激勵載體,然后抓住契機,鼓勵他們,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看到進步的希望,增強自信心。
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力量,無論什么樣的教科書,無論什么樣的思潮,無論什么樣的獎懲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對差生的轉化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和責任心去激勵、感化、引導他們,使學生轉變為自主、自信、自強的有益于社會的人。
(溫州市樂成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