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張之路的《羚羊木雕》時,組織學生對這場“我”與父母的沖突,誰是誰非進行討論。學生異常活躍,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應該怪爸爸媽媽,他們太不懂孩子的心了;禮物貴重,友情更貴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認識這一點;朋友之情不能用金錢衡量;物品失去可以再買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損害,這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父母態度粗暴,不尊重孩子的感情,影響孩子心理,破壞了孩子之間的感情……
以上的發言可以看出多數學生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不能客觀地分析問題,在處理“親情”與“友情”關系上,有些偏頗。基于學生的這種只責怪他人的特點,我就隨機增設這一環節:“如果你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送給父母,他們又轉送別人,你會怎么想?”學生表示強烈不滿,說是父母不尊重他們,言辭間還是怪父母,未意識自己的錯誤,只有一部分學生安靜地思考,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于是,我提示道:“父母把有價值的東西送你,是愛你,可你轉送給別人,想想父母的心情。”這樣換位思考后,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缺點。學生理解父母的感受與做法后,在解決“那如何避免沖突發生?”時他們的想法就比較公正與寬容。有說:小孩子做事應該先同父母商量;父親送給女兒時也應講清如何名貴,要珍藏好不可隨便送人;已送人了,父母可以好好商量,用別的東西把它交換回來。
在這種氣氛下,我因勢利導問:為何會與父母發生這樣的事呢?學生得出與父母溝通交流太少的結論。老師小結:以后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溝通,要敞開心扉讓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站在父母角度考慮,尊重理解父母。
新課標強調情感教學,而情感教學不能是說教,它需要在一個比較長的階段,通過教師利用課程資源去熏陶,由學生去體驗,通過潛在的積累而獲得的。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是最親密的也是易感知的,與父母的關系不和諧,怎么可能創造健康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又談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呢?初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自我意識正在逐步增強,他們覺得父母無論為他們付出多少都是理所當然,更多的是覺得“父母啰嗦、小題大做、干預過分”,以代溝為借口不愿與父母溝通,對父母態度十分冷淡,甚至和父母頂撞。過去總覺得現在的孩子在情感上只知獲取,不知給予,心中無他人,屬于麻木狀態,很難觸動他們情感的深處。這節課告訴了我一個不爭的事實:孩子內心深處藏著濃濃的愛意,只是我們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觸動他們內心而已。其實,兩代人之間存在代溝是很正常的,不必刻意去逃避,教師只有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情境,真誠對話,才能打開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讓學生明白其實“愛的沖突”大多是因為父母與子女彼此之間理解、溝通得太少造成的,但只要有愛在,這些沖突是完全可以化解的。所以要在語文教學中創造情境走進學生內心深處的心靈世界,觸動他們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父母,正確化解愛的沖突,構造一個有益身心發展的環境。
(樂清市虹橋鎮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