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中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應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提高學生道德修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感恩教育;中學生;思想品德
感恩,《現代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我們通常所說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就是感恩。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瓊博士認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也可以說,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使感恩成為一個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作為個人個性品質的組成部分恒久地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常懷感激之心和致謝之情。
一、思想品德課進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 感恩教育是提高青少年道德修養的需要
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由于受當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家庭教育定位的偏誤,使當今的學生過多地關注自我,不在意和別人的交流,逐漸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本位意識,對父母、老師、他人和社會、自然都缺乏感恩之心。而感恩意識的缺失,各種消極的思想就會乘虛而入,腐蝕中學生純潔的心靈,讓學生做出許多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事情,甚至使學生走上歧路,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自然心存感恩,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對父母心存感恩,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自覺履行義務;對社會心存感恩,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學會奉獻社會……通過感恩教育,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意識,提高中學生的道德修養,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 感恩教育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需要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知恩圖報”“飲水思源”“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知恩圖報、感恩戴德的傳統美德,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培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不斷繼承和發揚。
3. 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由于感恩教育的長期缺失,造成師生之間情感對立、師道難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學生對教師的不尊重,原因很多,但沒有一種基本的感激之情,則是產生情緒對立的重要原因。進行感恩教育,能讓學生以感恩的心態與老師、同學相處,減少摩擦和沖突,防范各種尖銳矛盾的發生和發展,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二、感恩教育包含的內容
感恩教育從內容上看應包括學會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等幾個方面。從對象上看,包含對父母對家庭的感恩,對其他親人的感恩,對同學老師和朋友的感恩,對國家與社會的感恩,對大自然的感恩等。
三、思想品德課進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徑
思想品德課是學校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思想品德教師與其他任課教師相比,肩負的責任更是重大。思想品德教師要利用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1. 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心、值得感恩的世界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是心與心碰撞的過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工作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最為直接,是最可信的“榜樣”,所以,進行感恩教育,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水平,使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具備“人文”意識,形成平等的師生關系。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淡化說教者的身份,改變過去居高臨下式的態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現,縮小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尊重信任學生。學生會因為受到尊重信任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樂意進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師的教育,感恩教育的開展也才有教育環境基礎。
2. 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導學生把握教材中感恩的具體內容
縱觀教科書,其包含的感恩教育因素不僅豐富多彩、具體生動,而且幾乎凝聚了人類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什么恩,為什么要感恩,領悟感恩的具體內容。如感恩父母,要懂得父母養育我們,使我們健康成長;感恩老師,要知道老師交給我們科學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感恩祖國,要明白祖國繁榮昌盛是個人幸福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感恩自然,要清楚大自然賦予萬類生靈賴以生存的美好環境……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父母給予生命,還是朋友給予友情或者教師教授知識,這一切都是恩情。把握教材中感恩的具體內容,有利于學生展開聯系,將感恩知識升華為感恩情感并進一步轉化為感恩行動。
3. 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體驗感恩的情感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教師授課時,可以把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談話法等與現代多媒體手段結合起來,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做到以情載理、情理交融,最終使感恩的情感成為道德認識的動力而轉向指導感恩行為。例如,我在講授“孝敬父母”這一課時,一邊通過多媒體播放韓紅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一邊講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并讓學生談談感想,使學生在深情的歌聲中領悟父母對子女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然后讓學生講述一件父母在養育自己的過程中令人感動的事。有了前面的情境做鋪墊,很多學生在講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時都情不自禁地哭了。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為學生描繪出書中人物或事件所處的情境,表達出感恩內容所蘊涵的感情色彩,使學生如臨其境、耳濡目染,這就要求把教師的感情傳遞給學生,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還應注意與其他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中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從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
4. 通過多種途徑教育學生在體驗生活中知恩圖報,實踐感恩行動
假若感恩僅僅停留在意識形態上,而沒有付諸行動,那么感恩教育最終是失敗的,因而在培養感恩意識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引導學生實踐感恩行動。
首先,以相關部門、媒體組織的感恩活動及諸如父親節、教師節等感恩節日為契機,開展感恩行動,讓學生體驗感恩的真實情感。如開展唱感恩歌曲比賽,制作感恩手抄報、小卡片,母親節和父親節幫父母分擔家務,或給父母寫一封信,教師節說一聲“老師節日快樂”等。其次,充分利用教材“探究”“活動”“感悟”“反思”“體驗”等系列活動,指導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在這種“感悟”“反思”“體驗”的活動中,不斷進行自我剖析、自我否定與自我生成,從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樹立感恩意識,養成感恩習慣。再次,教育學生從小事中踐行感恩行動。進行感恩教育要讓學生了解到知恩圖報不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包括精神上的回報。教育學生感恩從小事做起,接受他人的幫助說聲“謝謝”,培養責任感從認真完成作業,完成值日工作開始,保護環境,從不亂扔垃圾做起……逐漸養成感恩的習慣,使感恩從內在的情感轉化為外在的行動,從外界的強求轉化為內心的自覺的行動。
總之,思想品德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在進行感恩教育中做有心之人。
(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