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恰當?shù)厥褂谩百N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職業(yè)”的案例有助于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能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并提高實踐能力,能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案例教學;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職業(yè)
2009版中職德育課教材的編寫突出了“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職業(yè)”的特點,然而,教材中有些案例的使用明顯存在滯后性,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乏味,教學效果不佳。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一直是德育課亟待解決的問題。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教學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能力的方法。德育課教學案例的選用是一堂課的核心,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筆者在選用案例教學時,注重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職業(y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貼近學生
是指在選用案例時,應考慮中職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及學生素質等因素,使用的案例既能突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與要求,又能與學生的實際相符合。有些學校為了加強學生管理,學管老師帶著學生干部對學生的抽屜、人身進行管制刀具的“搜查”,或因同學丟失東西,班主任老師一怒之下令班長逐一查看。這些做法顯然是對學生人身權利的一種侵犯。為了明確“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不受侵犯”,在講“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人身自由”時,筆者將北京晚報刊登的“女顧客超市偷喝飲料竟被逼脫掉褲子檢查”一案加工成這樣的案例:某職校學生到某超市購物,保安懷疑她偷盜,就將她帶到辦公室強令其退下褲子檢查,使該生身心受到很大傷害,為此起訴到法院。然后選定學生分別扮演女學生、超市保安、警察、法官等角色來模擬此情境。學生身臨其境,獲得了“超市不具有偵查權、行政處罰權,更不能將顧客帶進辦公室私設‘公堂’進行‘審訊’,而應報警,等候警察來處理”的法律知識,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認識,高效完成了教學目標,增強了學生的法律觀念。
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源于他對生活的認識、體驗與感悟。因此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案例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達到提高其認識能力、參與能力的目的。如在講授“哲學與人生”中“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時,筆者引用了2011年4月18日,溫家寶總理的一段講話。溫總理說,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民主法制的推進,文化建設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文化建設特別是道德文化建設,同經(jīng)濟發(fā)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近年來相繼發(fā)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jīng)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通過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奶粉、肉、油、饅頭聯(lián)系到“誠信”“道德”“國民素質”“國家尊嚴”,使學生懂得用聯(lián)系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應正確處理好個人道德、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的關系,樹立國家民族至上的理念。
二、貼近社會
教師在教學中案例的選擇,要根據(jù)學生所處生活環(huán)境的實情,貼近社會實踐,培養(yǎng)他們認識社會的能力。在學習“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中財政收入與支出時,學生認為這是國家的事,與自己太遙遠了,因而缺乏學習熱情。筆者列舉北京市近幾年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公共事業(yè),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的事例,并設計了幾個問題:(1)你在本校學習期間每年的學費是多少?國家每年給你的補貼是多少?(2)你家拆遷了嗎?補貼多少?(3)三年前你和父母乘坐公共汽車出行要花多少錢?2008年使用公交卡后乘車花多少錢?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這些補貼均來自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些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樣使學生認識社會現(xiàn)象,進而做到感恩社會、感恩政府、感恩中國共產(chǎn)黨,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另外案例的選擇還要緊跟時代的主旋律。現(xiàn)階段時代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發(fā)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當前時代主旋律的最強音當是“和諧”和“發(fā)展”。教學中恰當運用新疆“7·5”事件,揭露譴責分裂分子的陰謀與罪行,提倡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民族繁榮的大局,師生產(chǎn)生共鳴,教學效果甚佳。與“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等相關案例的恰當使用也有關,達到了較好的教學實效。
三、貼近職業(yè)
中職學生是分專業(yè)學習的,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有可能面臨不同的職業(yè),教學中案例的選擇要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yè)。如針對旅游專業(yè)講授職業(yè)道德時選用某旅行社的導游“在日本遭遇地震后還強行讓游客返回東京購物”;導游在旅途中與顧客產(chǎn)生矛盾將游客中途拋棄等案例,揭露旅游業(yè)的行業(yè)不正之風及職業(yè)道德的缺失。針對商務經(jīng)營專業(yè)的學生則選用“3.15”晚會中錦湖輪胎造假,背信棄義、徇私枉法,誠信、道德淪喪;201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孫東林、孫水林兄弟的“誠信大于天”的案例則更具有說服力。
總之,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職業(yè)案例的恰當使用有助于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能指導學生實踐活動并提高實踐能力,能有效地讓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它們很適合在中等職業(yè)教育德育教學中運用。
(北京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