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類課程屬于職業中學電工專業基礎模塊或專業化模塊范疇,涵蓋了具有抽象性、專業性、實驗性、實用性的多門課程。該類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必備的電工技術知識,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從平時的教學中反映出該類課程及內容概念多,原理枯燥難懂,而職高學生普遍學習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夠,如果一味地追求理論,就會使學生產生畏難、厭學的情緒,嚴重影響到教學質量,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尤其是隨著現代職業教育技術的發展,專業課教師不能再滿足于“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記”這樣保守的“填鴨式”教學,理應更新教學理念,按照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建立“以實踐帶理論,以技能促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專業技能強、綜合素質高,能適應社會發展、崗位需要的人才。
一、加強興趣培養及引導,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職高生一入校,對專業的認識幾乎一無所知,這是培養學生興趣的良機。不妨從課外輔導入手:其一,建立電工制作和維修興趣小組,剛開始時要簡單些,多加肯定,志在激發自信,培養學生的興趣。制作內容從簡單到復雜,從知識性到創造性。制作時,注意選擇電路,充分考慮趣味性和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制作興趣。對于出現的故障,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分析,找出故障產生的原因,提高學生的維修技巧。制作結束時,可把產品拿到校櫥窗進行展示,樹立其榜樣,產生良性效應。其二,可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相關的報刊,開拓學生視野。也可鼓勵學生去網上搜索相關網頁,了解維修電工行業發展情況及專業發展有關知識,拓寬其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三,在維修教學實踐中,可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電器維修入手,學會一些簡單的維修技巧。隨著維修經驗的積累,可鼓勵學生到校外進行義務維修,提高其維修技能和社會適應性。學生在維修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四,教師起好示范作用,多參加一些有益的維修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向學生闡述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的興趣和信心就更能持久保持。
二、目標教育與激勵機制相結合,端正學生的心態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所以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培養時,要加強目標教育。學生有了壓力,就會產生動力,促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初次接觸學習,學生存在著對電的懼怕心理而縮手縮腳。這時,作為教師應加強引導,除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應鼓勵學生多動手。對每次實習工藝突出的學生,讓其組裝的線路作為下一次同學實習的工藝樣板,在學生中樹立榜樣,這樣,對工藝差的學生是一種較好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注意疏導部分學生的“冒進”思想,指導他們循序漸進地進行實踐操作的訓練,不可貪多求快,避免發生人身危害事故。我們可把整個實習教育目標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把對元件的識別和熟悉作為重點,主要要求學生熟悉元件各部分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對某些有故障的元件進行維修和保養,進一步熟悉各元件作用。第二階段,目標定位在對線路原理和對布線圖的熟悉上。教師先對要實習的內容原理進行復習,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畫出布線圖,當然也可在課后進行,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線路該怎么接,當真正動手實習時心中有數,也可讓學生用軟線在線路板上裝接來進一步熟悉。第三階段,目標定位在工藝上。在學生掌握如何接線以后,著重強調工藝要求,教師先對一些接線基本要求進行強化,然后在線路板上進行裝接,逐步提高接線質量和工藝要求,可結合評分標準進行強化。第四階段,重在掌握和提高。
三、設立評分標準和嚴格要求相統一,提高學生的工藝水平
電工實習中,線路板裝接元器件多、工藝要求多、標準高。針對這一現象可設立評分標準,內容立足于操作技能的達標和規范化,立足于學生獨立分析、獨立操作,立足于培養學生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以“自動往返控制線路”裝接為例,為了使學生易接受可先要求學生復習其工作原理,按照線路畫出其布線圖。首先可只要求其裝接控制線路,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裝接,裝接時對其工藝要嚴格要求,通過評分標準來進一步規范。制作結束時,學生中可能存在通電不成功的情況,這時,可鼓勵學生認真分析故障,努力找出故障點,可采用簡單的萬用表中電阻擋測量,根據分析情況,進行查找。也可讓幾個學生對共同出現的故障一起分析,直至找出故障點,讓學生體會成功的自豪感,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正確對待下一次實習。對于出現的典型故障,教師可與全班學生一起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下次再犯,這樣對整個線路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好處。其次,可進行第二次裝接,這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對全部線路進行裝接,可模擬一個實驗電路,小車在工作點上面自動往返,對整個線路工作過程模擬,讓學生對整個線路有個感觀認識,這時裝接要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其速度,可強調其所用的時間的重要性,提高其熟練程度,以適應社會實踐需要。對每次實習結果要進行嚴格的評分,有時實習過程中出的普遍不良工藝現象,教師可靈活機動地改變評分標準。
四、注重習慣和能力培養相結合,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在實習中,必須培養一絲不茍、有條不紊的習慣。對電工實習中存在元件多、易損壞、易出安全事故等情況,可采用標號進行管理,對每位實習的學生使用的元件及線路進行編號,明確職責,故意損壞應賠償,保證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有利于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良好習慣和適應社會中安全文明生產的要求。對于線路組裝中的故障,在社會實踐應用中有廣泛的體現,這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良機。首先,教師要立足于理論教學法,使學生熟練掌握線路原理,分析某一元件或某一段線路出現問題,將會出現什么樣故障,這是學生進行故障分析的基礎。其次,教師要向學生介紹多種排故方法,明確其利弊,并指導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質,提高思維能力,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時也可由教師故意設立故障,讓學生分析,動手排除故障,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學會排除故障的方法,使其有較強的知識遷移能力。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多進行實踐,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需求。
(韶關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