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搞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我講的課題是地理選修五第二單元第三節“中國的地震、泥石流與滑坡”(湘教版)。下面是我對本節的課后反思。
課前準備: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能夠簡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通過對地質災害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與應用,培養學生獲得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我國地震、泥石流、滑坡分布圖的閱讀,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地圖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強化地理空間感。在教學方法方面按照原來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只需從課本中勾畫出重點,教師略加講解,也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卻少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會扼殺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能力、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在最初備這節課時,原計劃講一些基礎知識,設置一些情景,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的本質。如地震,首先復習一下相關基礎知識: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震線、震中距、深淺源地震的區別及劃分等,再利用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地震片段,讓學生感受地震破壞力之巨大。此時,再設置一些問題:地震會發生在我國哪些地區,為什么會發生在這些地區,地震分布有規律嗎?我們能預報嗎?地震發生了我們該怎么辦?引導學生按照老師的思路去完成教學。
利用這種方法在二(11)班進行了試講,課堂氣氛活躍,教學任務也能夠完成,但總覺得有一些欠缺。和同學進行座談了解發現,學生當看到影片時,很興奮,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影片過后,對地震產生原因的分析,興趣不高,等待老師給出答案。到了地震逃生階段,就有點亂,許多同學沒能真正掌握地震逃生、自救的方法,甚至對已掌握的都產生了懷疑。而談到泥石流和滑坡,很多同學都將兩者混為一談。
針對這一情況,我在二(12)班進行了調整。大膽刪除了視頻,在基礎知識復習部分,改變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而是采用談話模式,讓學生講自己了解的地震知識,每人說一條即可,全班同學躍躍欲試,將要復習的知識,全部再現,并講出了很多新知識,甚至有一些是老師也不很清楚的。說明學生的知識是很全面的。我們要相信學生。通過知識再現,也掌握了學生的知識底數,對掌握不準不全的,及時補充,對于掌握有誤的及時糾正。最后再引領學生總結歸納這一部分知識,形成知識框架,又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隨后給大家一段文字材料,讓同學們分析這段文字材料反映哪些問題。并幫助同學分析關鍵字,請同學進行歸納。通過示例材料的分析,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材料問題的信息提取,掌握這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后面的泥石流與滑坡則采用對比教學法,讓同學對比填表,根據概念、影響因素、分布地區等分析其異同點,找出其關聯性。
對比兩節課,我發現,第二節課的效果更明顯,學生在反饋中提到,上課中想把問題弄明白,提出問題,又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很有成就感。有些材料題以前不知所云,現在有了解題方向,這節課收獲很大。高中地理教學尤其是選修本的教學,就更不能單純做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課本上能夠一眼就看明白的,最好不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講授,而是去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構建知識框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加以引導。而對于難度一般的問題,則鼓勵學生小組內探究解決。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可由教師幫助分析,最后得出由學生自己推出結論,這樣不但記憶深刻,而且方法也會掌握牢固。對于分組,要本著各組均衡原則,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引領學生進行交流。在小組討論總結中,既要有本組的文字材料,還要組員進行答辯,這樣既鼓勵大家集思廣益,又不讓學生的惰性進入小組,每個人都要積極參與。
這兩節課,成功之處是教學思想上已由過去的教師滿堂灌,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能力培養上;教法上,雖無定法,但以激勵、引領、鼓舞,重視每一名同學的積極參與為法,以教師的少講、點撥為主,引領學生探究為法。回顧這兩節課,雖有收獲,但仍有不足,比如由于時間問題,后面泥石流和滑坡展開的不夠充分,兩者分布地區為何不一致等問題雖留到課下解決,但仍顯緊張,建議將本節改為兩課時,更能充分展開。
總之,有創新意識的教師,總會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教學任務完成后,對自己上過的課進行回顧與評價。多進行一些教學反思,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收獲也將更多。
(秦皇島市撫寧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