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他應該是公正的化身,對待學生應當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手心手背都是肉,哪邊傷了也心疼”啊!可在仍以升學質量評估教師的教育教學的今天,實際情況往往不是這樣,甚至是大相徑庭。有些教師對“優生”關懷備至:課外單獨輔導,作業精批細改,找他們談心,問長問短,真可謂俯首甘為“優生”牛;對“后進生”則“橫挑鼻子豎挑眼”“風刀霜劍嚴相逼”,動輒批評責罰,學習上不聞不問,連最基本的作業是否完成,正確率多少,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曾提出過著名的“馬太效應”,即“對富有者還要再給,讓他多余;對貧困者繼續剝奪,使其一無所有”。教師的這種偏袒做法,可說是發生在學校的“馬太效應”,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
從“優生”方面來說,如果給予他們過多的偏愛,固然有可能使他們的成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是往往在學習進步的同時,這些“驕子”們的自傲自負、孤芳自賞、唯我獨尊、狹隘自私等不良心理也慢慢地滋生了。其結果是園丁的殷殷心血,卻澆灌出一些有毒的曼陀羅花。這一類的教訓,已經夠多了。我們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從后進生方面來說,知識基礎、行為習慣等本來就不大理想,就像干裂的田地更需要雨露的滋潤一樣,后進生們更渴望得到老師悉心的幫助和指導。不思“雪中送炭”,反而“繼續剝奪”,將他們打入“另冊”,勢必會使他們厭惡學習,仇恨老師,最后有的學生發展到棄學而走,甚至觸犯法律,貽害社會。誰能斷言,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倘若教育得法,也會成為各行各業的有用之才?想一想,這是多么嚴重的浪費啊!
所以,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并力求公正地善待每一個學生。要用真誠、公平、溫和去贏得學生的信任。教師這個職業是“交心”的職業,“親其師方可信其道”,了解了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了解了他們的家庭和周圍的環境,從而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手段來進行教育。曾有這樣一個學生,活潑好動、愛思考、敢于發言,但是自控能力差,比較容易違反課堂紀律。我和他談心溝通幾次后有明顯改變。但下學期開學不久,我發現他變了:上課不發言,作業也明顯是應付,變成了表面上遵守紀律的好學生。怎么啦?我先與他的父母進行溝通,又向班上同學了解情況。在此基礎上,與他談心,了解到是因為父母對他進行了嚴格要求,又怕教師批評;加上有幾次上課舉手,教師沒有讓他發言,他就認為教師不喜歡他,變得沉默寡言了。根據以上情況,我多次親切友好地與他交談,解決了他思想上的包袱。在平時上課時有意識地鼓勵他發言。漸漸地他又活躍了起來,變得活潑開朗,有自信心了,學習成績上也有了一個較大的進步。
是啊,一個教師,只有把愛撒向全體學生,用自己的細心、耐心和愛心去多做和風細雨的工作,才能得到學生由衷的尊敬和愛戴,教育教學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新干縣麥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