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近日,本人仔細研讀《曾國藩成功》一書,體味頗深。
細觀他的成功之路,我發現他具有成為一位非常優秀“班主任”的能力。若曾國藩從事教育的話,以他的管理才能,他一定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育管理者。我個人認為他的很多成功經驗,在對學生的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
一、曾國藩“德育為首”,選擇班干部以德為首
識才、用才是他成事的第一秘訣。歷史上有識才、用才本事的人物不少。如劉邦著名的“三不如”(漢高祖劉邦有段名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曾國藩成功的重要一條也是在于他有杰出的識才、用才的本事:以德為主,次看學識,再看才具。他識別后,將他們一一合理使用。這就如同于我們班主任在選擇班干部時要注意的問題。
選好一個班干部,組成一個好的班集體,就可以帶好一個班級,是班主任的好助手,是一個好的副班主任。可以減輕班主任的很多壓力。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在管理班級時不是也有一套選擇班干部、培訓班干部、使用好班干部的方法么?
曾國藩有兩句名言“揚善與公庭,規過于私室”。這也給我們班主任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對學生和班干部的好事要大肆宣傳表揚,起到以積極的影響;對于班干部所犯的錯誤,要在私下里批評教育,這樣既樹立了班干部的良好形象,又維護了他們的自尊。有利于班干部進一步在班級中開展工作,當然必要的時候可以因時而變。
二、曾國藩“適時教育”,抓住機會,完善自己,教育學生
他抓住機遇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改變曾國藩命運的機遇就是在太平軍沖出廣西,向江南進軍時,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了四十三為團練大臣。這四十三位團練大臣,后來死的死,走的走,幾乎都沒有成什么大事,唯一一個成就大業的就是曾國藩,他抓住了這一機遇,因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的這一理念很是適合我們班主任針對學生進行“適時教育”的教育方法。
“適時教育”就是抓住合適的機會,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法,教給學生適當內容的知識,或培養適當的技能。讓學生在這特定的氛圍下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完善自己,接受老師的教育和管理。
三、曾國藩“因材施教”,不能總用一種眼光來關注學生
他交錯使用儒、法、道三家學說,依時而變。中國的傳統文化并非孔、孟儒家,而是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曾國藩他精通儒、法、道三家學說,并適時而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這一成功之道,說明我們班主任不能老用一種眼光來看學生、一種方式來教育學生、一種方法運用于教學。要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時代在發展,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你若再仍用老一套的眼光來對待、教育和管理學生,那一定會“老眼昏花”的,跟不上社會的快節奏。
那么我們班主任就應順應社會的進步,積極地學習和改變,做到“因人而教,因時而變”,才能“變則通,通則達,達則成”,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
曾國藩的成功之路,可以帶給老師以啟迪,更可以給班主任老師以明示。借鑒他的成功做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開展班級的管理工作。
(滕州市滕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