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量造富的中小板和創業板為今年的“新財富500富人榜”提供了有生力量,
合計貢獻上榜富豪149人。其中,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機械設備三大領域成為財富新貴的搖籃,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則是他們實現財富夢想的沃土。同時,男性、49歲、高學歷是其基本畫像。不過,因二級市場股票估值較高,財富新貴的身家中不乏水分。
中小企業的批量上市,給“新財富500富人榜”注入了新鮮血液。截至2011年3月31日,共有566家中小板企業和196家創業板企業掛牌上市,由此創造出數以千計的億萬富豪。相比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因高成長、高科技含量而享受了更高的估值,其創業者的身家亦隨之暴增。財富效應歷來是激勵創業的最佳要素,為給后來者提供榜樣,《新財富》以2010年12月31日收盤價(部分2011年上市的企業按上市首日收盤價)為基礎,編制出各涵蓋最富50人的2011年“新財富中小板富人榜”、“新財富創業板富人榜”(表1、2)。
中小板富豪家底殷實,
李鋰、邱光和、李水榮進總榜單前十
與創業板富人榜相比,中小板富人榜更顯份量,其中最富50人的上榜門檻為54.5億元。據粗略統計,截至2011年3月31日上市的566家中小板企業中,共誕生1500名億萬富豪,平均每家企業2.65名;而同期196家創業板公司催生了近600名紙上億萬富豪,平均每家企業約為3名,千萬富翁、百萬富豪則不計其數,創業板的批量造富能力非同凡響。與創業板相比,更多的國企、更為集中的股權結構,是中小板單家企業誕生富豪更少的原因。但由于收入和盈利規模遠高于創業板企業,中小板富豪家底更為殷實。
統計顯示,中小板最富50人的總財富為5427.2億元,人均108.5億元。李鋰家族依托420.7億元身家毫無懸念地成為中小板首富。資料顯示,李鋰家族透過樂仁科技、金田土科技、水滴石穿科技、飛來石科技合計持有海普瑞75.59%的股權,一度登上內地首富的寶座。
2011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中,中小板貢獻了129名富豪,且李鋰家族、邱光和家族以及李水榮家族還 分列總榜單的第四、六、十位,這是中小板富豪在歷年富人榜上錄得的最好成績。
創業板造就近600名億萬富豪,蔣仁生成首富
18億元是今年創業板最富50人的底線。這50人的總財富規模達1632.8億元,較2010年的934.9億元增加74.65%,平均身家由2010年的18.7億元提升至32.66億元。
盡管“2011新財富500富人榜”的上榜門檻由上年的19.2億元大幅提升至28.7億元,但來自創業板的富豪由上年的8人增加至20人,創業板的造富能力可見一斑。據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表述,未來3年,創業板公司計劃擴容至1000家,因此,未來“新財富500富人榜”上將有更多創業板富豪的面孔。
2011年的創業板富豪中,身家最高的是蔣仁生家族。其合計持有智飛生物69%的股權,即2.76億股,按2010年12月31日收盤價35.48元計算,市值達97.9億元。排名第二的是萬邦達的王飄揚家族,其持有萬邦達54.49%的股權,市值84.3億元。向日葵的吳建龍以78.5億元位居第三。大富科技的孫尚傳、愛爾眼科的陳邦分列第四和第五位,財富為65.2億元和57.9億元。
縱覽創業板公司的造富能力,股價高漲且抗跌的匯川技術最為搶眼。資料顯示,從事電器機械制造的匯川技術,19名自然人股東全部晉身億萬富豪行列,最高者朱興明24.6億元,最低者李曉春3.2億元。神州泰岳造富能力位居第二,16名自然人股東身家過億元,其中,王寧、李力二人身家均為24.6億元,最低者1.2億元,另有10余名千萬富翁。排名第三的漢森生物,共有11名自然人股東身家過億元,最高者20億元,最低者1.2億元。
信息、醫藥、機械:財富新貴的搖籃
2011年“新財富500富人榜”的上榜富豪,多來自資本密集型產業,房地產、綜合、機械與電氣設備、金屬與冶煉是貢獻富豪最多的四大板塊,合計貢獻231名富豪,占比46%。但中小板和創業板富豪,則大多事業初成于新經濟、互聯網等新生業態方興未艾的世紀交迭之際,因此,他們的創業路徑更體現在高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上。
中小板最富50人和創業板最富50人的行業分布,印證了上述創富模式的轉型(圖1)。統計顯示,信息(電子)技術與文化傳播、醫藥生物、機械與電氣設備三大行業是孕育創業板富豪的搖籃,最富50人有37人出自其中,占比逾七成。盡管中小板公司數量更多且行業分布更趨分散,但信息(電子)技術與文化傳播、醫藥生物、機械與電氣設備、日用消費品四大行業貢獻的富豪數量也超過了五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板首富李鋰和創業板首富蔣仁生均出自生物醫藥領域,這足以表明,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國民對醫療保健需求日益強烈的今天及未來,生物醫藥依然大有可為。而來自傳統制造業的富豪則占比偏低,兩份榜單的前十名中,中小板僅有從事化工的李水榮家族、金屬與冶煉的黃澤蘭家族兩席,而創業板為零。
事實上,不管是剛剛實現鯉魚跳龍門的創業板富豪,還是心態漸趨成熟的中小板富豪,他們的財富主要來自實體產業領域,僅中小板富豪龔虹嘉一人的財富實現歸結于完美的天使投資。同時,創業板富豪和中小板富豪多實行主業聚焦策略,甚少多元化,這與他們的公司在細分領域尚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率相關。不過,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企業在產業鏈中地位的提升,跨領域投資尤其是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行為將趨于顯著。
北京、廣東、浙江、江蘇成最佳創業沃土
中小板和創業板富豪的區域分布甚為有趣。統計顯示,創業板最富50人中,來自北京、廣東、浙江和江蘇的富豪達34人,四地貢獻率近七成;中小板最富50人,上述四地貢獻率也近七成。中西部省份如河南、內蒙古、江西、廣西、甘肅等則鮮有上榜富豪(圖2)。
上述現象大抵與時下各地的創業環境相關。學界通常用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與培訓、研發轉移、商務環境、市場開放程度、基礎設施和創業文化等九個指標來衡量某一地區創業環境的優劣。從這九個指標來看,北京、廣東、浙江和江蘇成為富豪的主要發祥地并不突兀。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具有政策靈敏、文化底蘊深厚等優勢,因此,北京的上榜富豪多來自信息(電子)技術與文化傳播領域,如華誼兄弟、石基信息、東華軟件、樂視網、漢王科技等,事實上,正是北京良好的創業環境,催生了百度、新浪、搜狐、京東等一批優秀企業。地處珠三角的廣東,則歷來是中國最富創新之地,又背靠深交所的地緣優勢,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開閘自然迎來大批富豪。而民營經濟發達的江浙,是藏富于民的典范,也是孕育富豪的沃土。
有意思的是,中國經濟的橋頭堡上海卻在孕育財富新貴上近乎失聲。這可能與上海的經濟結構密切相關。上海以重工業見長,而輕工業雖然不弱,但也多以國企為主,鮮有市場上叫得響的民企或品牌。另外,其強烈的排外文化也是抑制創業的基因。
受益股價高估值,但身價升縮水幅度大
相比主板或海外上市以及尚未上市的富豪而言,創業板和中小板富豪的財富中“水分”更多,這主要是基于投資者因企業高成長而給予的高估值溢價。統計顯示,2008-2010年,A股發行市盈率為26.75倍、53.33倍和59.33倍,作為發行主體的創業板和中小板企業,其大股東自然是高估值的受益者。
以兩大板塊首富為例。中小板首富李鋰旗下的海普瑞從事肝素鈉原料藥生產,其下游是抗血凝的肝素制劑。盡管行業歸屬于原料藥,且該細分領域因較強周期性而估值水平長期低于醫藥制造業,但上市前高增長的記錄以及對未來的良好預期,使得海普瑞以148元招股,對應市盈率73倍,遠高于同期原料藥生產商新和成15-20倍的估值。目前,面臨價格和擴產壓力的海普瑞遭遇股價大幅下挫后2010年靜態市盈率仍高達30倍,而新和成為20倍。而創業板首富蔣仁生的智飛生物從事疫苗的研發和生產,發行市盈率雖不及創業板瘋狂時期上市的沃森生物的134倍,但63倍市盈率相對滬深整體30倍估值而言仍在高位。
一級市場的瘋狂直接導致了眾多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在“完美上市”后陷入二級市場長期低迷的困境,其創始人身家猶如天空的一抹虹,美麗卻短暫。如神州泰岳2010年收入和凈利潤增幅均在10%以上,但這樣的增幅顯然無法支撐69倍的發行市盈率,以致創始人王寧、李力的身家均由2009年的34.6億元減至2010年的24.6億元。再如周慶治,因南都電源利潤下滑,其身家由上年的43.8億元減至28.7億元。事實上,因高估值退潮,眾多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目前的股價仍低于上市首日
收盤價,甚至處于破發狀態。
財富新貴三大特征:男,49歲,高學歷
2010年《新財富》發布的首份創業板最富50人榜單中,我們發現財富新貴具有“男性、46歲、高學歷”三大顯著特征,今年我們的榜單擴展至中小板最富50人,這一特征依然明顯。
首先,男性依然是財富新貴的主流,占據了絕對優勢。創業板最富50人中,只有6名女性上榜,且其中5名是在夫家的蔭庇之下,僅尤洛卡(300099)的王晶華一人為獨立創業。中小板最富50人中有4名女性,其中,東方園林的何巧女、奇正藏藥的雷菊芳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性創業家。看來,即便在男女平等的當下,中國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格局依舊未變。
其次,財富新貴年富力強,平均年齡49歲,正處于人生的黃金階段。中小板最富50人平均年齡51歲,其中,最長者為滬電股份的吳禮淦,70歲高齡可謂老當益壯,最小者為39歲的愛施德創始人黃紹武。創業板最富50人平均年齡47歲,其中,最長者為尤洛卡的黃自偉,亦是古稀之年,最年輕者為東方日升的林海峰,36歲可謂后生可畏。
最后,高學歷是創業板、中小板富豪的共性。與上一代創業者相比,創業板和中小板富豪多是白手起家,但創業方向已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新興服務業等轉移,因此,創業對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統計顯示,創業板最富50人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占比達80%,其余20%也基本持有大專學歷。中小板最富50人中,75%的富豪接受過本科及以上的教育,其余25%基本為大專。值得一提的是,學歷程度與創業方向顯著相關,學歷高的富豪,多集中于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服務等新興產業,相反,學歷低者則集中于化工、金屬與冶煉、機械設備等傳統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