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拉利、蘭博基尼、保時捷、阿斯頓·馬丁這些家喻戶曉的品牌之外,還有一些小眾品牌,它們不太關心市場份額,卻可能憑借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動力贏得圈內的好評,其年產量可能只有數十輛,卻是超跑戰場上無法忽視的有力競爭者,新的小品牌不斷創立,極大地推動著超級跑車的發展。
這些小眾品牌中,既有賽車手或車隊向跑車領域滲透形成的品牌,也有為夢想而生的類型。前者典型如薩林(Saleen)、邁凱輪,后者如帕加尼(Pagani)、柯尼希賽爾等。
薩林的創辦人為大西洋方程式(Formula Atlantic)賽車手史蒂夫·薩林(Steve Saleen),其起初為一些車廠生產高性能的零部件或者某些車型的高性能型號,此后突破改裝車商的形象,于2000年發布街道版薩林S7,2001年發布賽車版S7R,刷新勒芒賽最快圈速的紀錄,2005年推出的750匹S7 TT,其0-100公里/小時加速僅需2.8秒。這款雙渦輪增壓版S7,在中國的售價約為800萬元。
位于瑞典的柯尼希塞爾,則是瑞典青年克里斯蒂安·柯尼希塞爾(Christian Von Koenigsegg)在年僅22歲時,為了打造時速超過400公里的超級跑車而創建。初期這個小品牌的雇員僅30人左右,借力瑞典境內由許多小公司生產出的高品質配件,其車型之一CCX曾以387.87公里/小時獲得最快量產車稱號,目前柯尼希塞爾主推的CCXR則采用了順序式燃油噴射的V8發動機,其特別版帶有中冷器的雙渦輪增壓系統,能夠提供最高1.5bar的壓力,使用生物質混合燃油E85,在7200轉時能夠輸出最大功率1018匹馬力,6100轉時達到最大扭矩1060牛·米。
帕加尼的創建者為阿根廷的奧拉西奧·帕加尼(Horacio Pagani),他為了設立自己的跑車品牌前往超跑圣地意大利摩德納(Modena),并“潛伏”在蘭博基尼工作數年,從車間工人到建立自己的材料實驗室,是業內最早使用碳纖維車身的先鋒者。日內瓦車展上,其手工打造的帕加尼首次亮相就引起轟動,并帶來了57份訂單。作為小品牌,帕加尼要求先付10%定金然后生產,以保障財務上的安全性。數據顯示,其2008年僅生產了17部車,卻創造了1200萬歐元的營業收入,2009年,帕加尼開設了一家新工廠,產能達到每年60輛,即使這樣,該品牌2010-2012年的訂單也已經排滿。香港的玩具大王蔡志明即是亞洲首位帕加尼車主。
小眾品牌更多依賴賽事勝利積攢名氣,通過車展或是口碑相傳等途徑吸引消費者,并常以手工打造吸引眼球。它們面對潛在消費者群體推廣時存在很大的軟肋,銷售網絡、售后服務的缺失等桎梏都會限制市場需求的增長。在經濟環境惡化時,也會首當其沖受到影響。2007年,史蒂夫·薩林就將公司部分股權賣給洛杉磯的Hancock Park Associates公司,由于與新管理層產生矛盾,他于2007年底離開公司,成立了名為SMS的新改裝廠。2009年,薩林公司又宣布出售機械增壓器制造、改裝等業務。不過,論性能配置設計等,小品牌可能并不輸于高產量的成熟品牌,且更加個性化。在鉆研技術、改善動力輸出之外,如果能夠適度引進商業規劃,小眾品牌中完全有可能誕生黑馬,在市場份額上挑戰蘭博基尼甚至法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