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證券給中國資本市場和監管層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保薦代表人是否可以頻繁的更換?
在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內,平安證券至少更換了包括高樂股份、長信科技等26家上市公司的保薦代表人(詳見前文表一)。以瑞豐高材為例,瑞豐高材今年7月12日上市,最初的保薦人為李建。至9月1日,即公司上市1個多月后,平安證券即發函,將瑞豐高材的保薦代表人變更為汪家勝和楊偉偉。
到了9月14日,平安證券再度發函,將瑞豐高材保薦代表人由汪家勝和楊偉偉變更為汪家勝和王為豐。
在更為正規的表述中,保薦代表人應稱為“持續督導保薦代表人”,但在瑞豐高材保薦代表人多次更換的前前后后,投資者很難尋覓“持續督導”的意義所在。楊偉偉從擔任瑞豐高材保薦代表人到離開,前后僅兩周時間。
“保薦代表”還是“簽字代表”?
在平安證券的保薦代表人變更潮中,可以看到在現行制度下,保薦代表人的變更具有隨意性。其操作過程僅為證券公司通知上市公司變更保薦代表人,上市公司刊發公告披露保薦代表人變更。
有業內人士指出,保薦制度最初施行,目的就是要有由保薦人對發行人發行證券進行推薦和輔導,并核實公司發行文件中所載資料是否真實、準確、完整,協助發行人建立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承擔風險防范責任,并在公司上市后的規定時間內繼續協助發行人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督促公司遵守上市規定,完成招股計劃書中的承諾,同時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負有連帶責任。
從這個角度來看,保薦代表人對于上市公司,特別是新上市公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保薦代表人參與到了公司上市的整個過程,對于公司的情況了解最為清晰,并肩負督促公司遵守規定、完成承諾的責任。如果可以隨心所欲的變更,新任保薦代表人如何做到在短時間內對公司完成詳盡了解,進而履行保薦代表人職責?
平安證券“變更潮”中,保薦代表人的變更涉及多達26家公司,平安證券是否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新任保薦代表人的履職能力進行細致考察,尚存疑問。變更數量之多更引發了業界一直存在的質疑:是否通過資格考試,具有簽字權,即可以在任何緊急情況下擔任任意一家上市公司的保薦代表人?如果是的話,那么“簽字權”顯然比履職效果更重要。但由此一來,卻直接與保薦制度設立的初衷形成沖突。
存在逃避責任的漏洞
保薦代表人可以隨意更換的另外一個潛臺詞則是:如果保薦項目存在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個人責任。
現行《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規定,保薦機構在持續督導階段,要對上市公司履行規范運作、信守承諾、信息披露等義務的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及時揭示風險,督促糾正錯誤,并給予規范性指導。持續督導期屆滿,如有尚未完結的保薦工作,保薦機構應當繼續完成。保薦機構在盡職推薦期間、持續督導期間未勤勉盡責的,持續督導期屆滿,保薦機構仍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但這些規定仍有著可以鉆營的漏洞,即保薦責任更多的落在保薦機構身上,而非明確的落在保薦代表人頭上。即如平安證券的操作,在一家上市公司上,可以三番五次頻繁更換保薦代表人,那么倘若將來項目出現問題,保薦責任又如何認定?在前前后后多次變更保薦代表人后,整個保薦過程出現的問題,究竟應該歸結于張三還是李四,抑或是王五?顯然也難以詳盡的進行時間劃分。
而如果難以明確的將責任落實在保薦代表人個人身上,就存在逃避責任的可能。保薦代表人或許未能盡職盡責,甚至出現利益交換等違規操作,但在完成這些行為后,又通過離職等方式,使得保薦代表人變更。至相當時間之后,上市公司出現問題,則又存在責任難于認定到個人的難題。
有分析人士指出,對于平安證券“變更潮”所折射出來的問題,監管層應及時應對,在政策上對保薦代表人在“持續督導”過程中應履職的時間進行明確限定,進而可以將保薦責任明確對應到保薦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