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以文學的手法來描繪入夏以來A股市場跌跌不休的市況,首選當是宋代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其開篇的千古名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闭菐讉€月中股指浪低一浪、反復創出新低向下探底的形象寫照。
古代沒有股票,李清照不知炒股為何物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饒有趣味的是詞中卻道出了股指尋底過程的特征與景況:首先是“尋尋覓覓”——點明尋底是一個曲折的、撲朔迷離的艱巨過程,難以一蹴而就?;仡欁缘?000點始,幾乎每跌一段總伴有聲音不停地聒噪,什么“大盤下跌空間有限”、“低估值的權重藍籌封殺了股指下行的空間”之類。如是直到跌去了五六百點后的今天,仍未見此類聲音停息。我不懷疑也許股指真就快跌不動了,也許終于熬到了說對了的那一天……但前面所付出的痛苦代價呢?!對此不能不說一句:“下跌空間有限”式的偽判斷真是害死人!投資者務必吸取教訓牢記:股市無絕對。而是像一句廣告詞所說的:一切皆有可能!
底部難尋——什么時候會見底部的征兆呢?李清照詞已寫得清清楚楚,就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前者是指交投淡靜,買賣兩閑,地量頻現;后者則是一種情緒指數,形容投資者的心態正日趨悲觀,原因不外是遭受長期跌市的沉重打擊,以至陷入絕望至近乎崩潰的心境。
將上述李清照詞中的“軟指標”加以量化,便是媒體已經披露的數據:中登公司日前公布8月份超過八成的賬戶無交易,近六成的賬戶空倉,A股的持倉比例正處于一年來的最低水平。另據某報統計:本周無論是兩市日成交額還是日換手率,均創下了2005年以來的新低,甚至遠低于998點、1664點及2319點時的水平。論人氣,確是“冷清”得夠可以的了。然而,是否就可據此斷言一定不會再跌,則還不能打包票。理由是不能排除地量之后還會出現新的地量,創新低后的換手率亦有可能再創新低。更重要的是:和歷史上熊市的主跌段相比,本輪下跌不管是從3186點還是從3067點起計,時間與空間都較為有限,因而所引致的凄慘戚的程度相對較輕。盡管輿論渲染市場氣氛非常悲觀,但從傳媒上的市勢分析所見及市場抄底做反彈的操作行為頻發不斷判斷,看多做多的投資者特別是游資與機構還大有人在,與多頭不死、跌市不止的見底規律仍有距離。股諺有云:被許多人抄到了的底往往不是真正的底。經驗也證明:最終底部的浮現,一般要到抄底的喧嘩歸于平寂之后。在這之前,雖然我們明知股價的鐘擺運動已離不開價值中樞繼續向左,卻很難斷定它在什么時候、哪個位置回擺。
假《聲聲慢》借題發揮研析大盤何時見底的議論暫時到此為止,現在再將話題接回上期我們提到的“九月轉勢預言”。巧的是周內曾有一次突如其來的單日異動,收出了一條久違了的、個把月來所僅見的帶量長陽。于是便有朋友按捺不住:莫非是轉勢說來就來了?筆者的見解是轉勢起于九月下旬的案例雖然亦有(見上期本欄),但前提是必須把后市炒波段的低風險乃至無風險的空間跌出來,否則不足以吸引場外等候的入市資金。說實話,場內的存量主力苦苦鏖戰做多這么長時間(從3478點算起已有三年,從3067點算起亦有近半年)。諒其也就上下幾百點本事。到今日已是江郎才盡、黔驢技窮了。場外資金看得清楚:心里有數,任憑你怎樣折騰也蹦達不到哪兒去!故對一般小打小鬧的反彈安之若素,若不挖出一個坑來不為所動。而時下的市道正是若無成規模的增量資金支援,光憑存量資金轉勢是無論如何轉不上去的。以此觀之,周內的異動充其量只是一次轉勢前的“熱身”,或竟連“熱身”都不是,而只是一次田徑世錦賽上博爾特式的搶跑!
國慶長假前的時勢,很難指望政策面有什么大動作,直接關聯A股的資金面總體上也偏緊,倒是歐美財經形勢危機四伏……看樣子,冷清凄慘戚的市況還要延續下去。但冷清凄慘戚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利于“挖坑”。什么時候能把“坑”挖出來,什么時候轉勢就有希望了。是節前、節后,還是11月中上旬;是吃飯、吃粥還是喝湯,全看這段期間的“坑”挖得有多深,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