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八、九年前當我剛入行不久時,公司的一位前輩給我講了這么一則故事:說是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群猴子在樹上玩耍,而在樹梢下面的河流里潛伏著一只鱷魚。鱷魚微露著背脊和鼻孔,好似一座礁石。調皮的猴子時常會忘乎所以的踩在鱷魚的背上,而鱷魚卻一動不動。猴子玩的正開心,突然間,鱷魚猛的一回頭,將背上的猴子拽入水中。頓時猴群大亂,一哄而散。但過不了多久,叢林又恢復了平靜,猴子們回到水邊盡情玩耍,好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于是剛才那一幕又在不斷上演。
前輩的意思是明顯的,他想告誡我這個后生的是,在資本市場中,參與者都會犯錯,但千萬別天真的以為“下次我就不會再犯了”。多年以來,我也沒去考證過真實的動物世界是否如此,但卻發現資本市場真的很像傳說中的熱帶雨林。
還記得去年十一長假后的井噴行情嗎?節前市場還在2600點附近搖搖欲墜,節后就因QE2完全變天。但折騰了一年后結果又如何?世界范圍內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歐洲陷入衰退看來不可避免。不論A股、港股還是歐洲三大股指,目前都創下QE2后的新低。有意思的是,倒是美國自己的股票指數還略高于QE2之前。眼下,隨著今年十一假期的臨近,市場又開始憧憬QE3了。
據說國外有心理學家研究過,人類對痛苦的記憶只有3個月。開始我不太相信,但后來我想明白了,這可能是對的,因為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日子總是要過的,不能總是沉浸在痛苦的回憶中。這可能也部分的解釋了為什么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常常重復犯一樣的錯誤。但我也想,如果心理學家是對的話,那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有時也可能成為“鱷魚”呢?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逆向投資”的理論基礎之一吧。
記憶中較為深刻的案例是去年華僑城太空艙出事后的市場表現。當時我對這一信息的第一反應是:這對華僑城可能是一非常嚴重的打擊。大家知道,華僑城所推崇的模式是“地產+旅游”,即以旅游做品牌、積人氣,但賺錢還是靠地產。而太空艙的事故有可能對她的旅游品牌與人氣是一個致命的損傷,進而影響到地產利潤的獲得。就像傳媒行業一樣,若把內容都做爛了,廣告業務自然沒有了客戶。出乎我意料的是,華僑城在兩個跌停后就止跌了。此后經歷了那么多行業利空的狂轟濫炸,僑城股價仍然高于太空艙事故時所觸及的最低價。事后也證明,華僑城各景區的游客恢復的很快,全年的旅游收入還實現了高增長。
你可以說這是因為華僑城對此次事故的善后處理做的較為及時與厚道,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人類對痛苦的記憶短暫所然。聽說在華僑城第二個跌停板的時候,一位基金經理中的逆向投資高手拿著錢袋子進場了。如今想來,估計這位老兄要不是鐵石心腸,要不就是對人性早有一番揣摩。
但近來我也認識到,逆向投資是很難學的,想成為鱷魚并不容易。特別是,當你以為這只是一件黑天鵝事件的時候,一如今年的水產股的遭遇。
日本地震后的核泄漏造成了人們對海產品的恐慌,連遠在深圳的日本壽司店都不受人待見。但如果你是逆向投資者,你就有可能在那時進場買入水產股。事實也確實如此,海產品的需求在短暫的低迷后很快恢復,幾個月過后還幾個人還惦記著核輻射啊?從投資角度看,這是一次典型的黑天鵝事件,這次的逆向投資是成功的。但不久就發生了渤海灣漏油事件,又是一次黑天鵝沖擊!但現在你會覺得,黑天鵝怎么是一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