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海通證券第一大股東上實集團減持20多億未止,本周山下湖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22次減持,套現近1億;中國服裝二股東深圳西泉將手中解禁的1200多萬股一股不剩的清倉。粗略統計,4月以來,大宗交易產生約530筆達240億的減持,而IPO募資也不過400多億。在對經濟下滑爭論不休的同時,二級市場止不住的減持成為壓制市場的另一塊大石。
近期,不斷有來自券商、私募的朋友電話尋找減持標的,而且呈現減持籌碼供不應求的狀況。一般的邏輯思維,既然大股東要減持,為何資金還愿意冒險接盤?這些資金為何“搶購”減持籌碼,卻不愿直接在二級市場參與交易?詳細了解之下,才明白了一個新的業務模式——減持套利。
作為減持套利者,與數年前的“坐莊”有著本質差異,不會持股不動,一般情況下當天接盤,第二天,最遲不過三天全部清倉。其套利的機制就是大宗交易折扣空間,最大風險來自第二天直接封跌停板。
以海通證券此番減持為例,5月10日,收盤價9.55元,大宗交易價9元,只要第二天跌幅不超過5%,這次套利就成功了。第二天開盤9.15元,最低9.12元,最高價9.28元,全天均價9.20元。如果在均價附近全部套現出局,扣除各種中介費用,收益率1%左右。上實集團減持的2.29億股中,當天共有35家機構參與接盤,最大接盤量5000萬股,市值4.5億元。按此情況,這家機構一天時間獲利約500萬。
盡管單筆收益率不高,但高周轉率是這些減持套利資金的核心。一星期做成一次,一個月收益率5%左右,全年就可達50%左右。相對第二天直接封跌停板的風險小之又小。如果遇上近期山下湖、中國服裝不斷創新高的局面,其大半年的收益目標便已經完成。
因此,新的市場環境下,博弈的對象、角色日趨復雜。傳統金融資本不僅要面對來自產業資本的沖擊,金融資本內部的對決也是肉博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