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四月之所以大多具有過渡市的性質,原因大體可以歸納為這樣兩個方面:其一是此時首季度炒作成為其重要題材的那些元素——如年報業績、首季業績,以及新一年的政策基調、信貸規模……等等,在“兩會”后基本已經明朗,從而使進一步炒作缺乏“火上添油”的動力。換言之,是基本面方面的預期出現相對而言的階段性“斷檔”,缺乏預期的股市也就失去了上升的能量。其二,經過幾個月的“開局遭遇戰”之后,無論升跌,多空兩大陣營均已對雙方的實力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需要通過一段時間根據市況對己方的戰略目標進行修正同時調整下一步的戰術。在這樣的背景下,若首季是升市,且多大頭又認為空方勢弱,會繼續致力于推高大市。但除非是強勁的牛市,否則會在四月或五月的某一時點主動收手,以回避因累積升幅太甚而招致的獲利回吐壓力。故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四月或五月(市弱時甚至在三月中下旬)出現一個頂部,其性質可以是短期頂,也可以是次中期頂或中期頂——一般來說頂部出現越遲級別越高,原因是它是對先前升勢的一個整體修正。反之若首季是跌市,則四月(遲至五月)多見反彈頂部,反彈高度取決于此前的下跌深度;但大多數情況下難以收回首季失地形成轉勢,而是在反彈見頂后重蹈首季下跌之途。
由上可見四月的過渡期性質是由首季呈規律性的走勢所決定的。但必需強調指出的是:K線的陰陽對于過渡期后的大盤指向并非決定性的。在股市的行家里手來看,較之于表面上的陰陽燭更重要的是:在它們的后面蘊含著的資金進出的重大信息——究竟期間有多少新增資金入市?資金流入或流出的總體態勢又如何?主力資金的動向及倉位輕重又如何?我們不但要從成交量與成交額方面進行對比,還要從換手率方面進行對比(因為經過這兩年的高速擴容,原來的成交額已失去參考意義,不如換手率更為可信);這種對比不僅要從環比的角度,更應從同比的角度。眾所周知,理論上首季度本是新增資金、建倉資金入市最為活躍的階段。如果此期的資金面不能得出一個積極的評價的話,四月會向哪一個方面過渡也就可想而知了。
今年4月18日止步于3067點,表明此波反彈的價量關系至此發展到了一個臨界點,是做多主力已經力有不逮的表現。這之后得到了四月份成交大幅縮減的證實:該月兩市股票成交4.5萬億元,環比下降28%,同比逾10%;日均則2403億元,環比下降12%。由此可以預判:五月繼續下探將是無可避免的,問題是這一下探能否觸底。
在對此進行探討之前首先必須弄清楚的是,前四個月成交總體未臻理想倒底根由何在?最現成的答案似乎應是貨幣政策收縮背景下的流動性趨緊。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據統計,至四月底止的半年來雖然八提存款準備金率凍結了2.8萬億元,但央行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釋放1.2萬億元,再加上外匯占款增加的2.4萬億元,算下來凈投放的頭寸還有7、8千億元,顯然放水仍大于抽水。這還不算正式(通過國際貸款)與非正式(地下錢莊、虛假貿易)流入的大批熱錢,還有四月份從銀行流失的4678億元儲戶存款……足見流動性泛濫依舊,怪只怪資金對股市不感冒。追根究底,市場規模的膨脹遠超資金入市的速度,股市不堪擴容之重,供求失衡導致A股連年缺乏賺錢效應,應為最大的原因。
在資金對向上做興趣不大——或者更確切地說有畏難情結的情況下,3067點頗有可能成為上半年逾越不了的頂。如是則向下做、打出下半年的盈利空間將成為越來越多的炒波段資金的選擇。目前大盤正處于是否作出這一選擇的微妙時刻——上證2820-2840點一帶集中了多個頗為關鍵的技術位,是多方5月份以來一直嚴防死守的馬其諾防線。盡管仍未失陷,但已處于許進不許退的危險境地(因為多條中長期上升趨勢線是向上的)。由于周五見出地量,看來下周要作出交待了。無論是向下破位,還是向上但月底不能返回至比2910點更高,都是后市難以樂觀的不祥之兆。因為如五月收陰則意味著四月過渡期結束后的指向是往下,從而二季度余下的走勢也好看不了。多頭現在只剩下旬絕地反擊的華山一條路,否則不能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