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政策打入“冷宮”多年以后,B股市場再度引起人們關注是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崩盤。4月27日、28日兩天,B股連續暴跌,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由108家公司構成的B股市場,其總市值僅相當于A股市場總市值的2%左右,是一個被邊緣化的“迷你市場”。盡管在整個資本市場中所占權重極低,但事實上B股市場的漲跌一直以來都具有極強的指標意義,這成為我們關注B股這一輪暴跌的出發點。
在恐慌情緒下,市場試圖尋找暴跌的理由,從資本利得稅試點到外資做空,一時間各種說法漫天飛舞。《股市動態分析》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際板推出進程加速以及B股問題繼續懸置是此輪B股暴跌的導火索,而在經歷較長時間的上漲后,市場內在的調整需求則成為下跌的推動力。B股暴跌的背后,更多的反映了市場面臨的格局變化。
值得關注的現象
為何向來不溫不火的B股市場在這一時間節點上出現了暴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4月27日下午14:00到14:20是B股瘋狂直線殺跌的開始,B股指數在這20分鐘內的跌幅一度超過6%,而上證指數、恒生指數,甚至是新華富時A50指數都是在隨后不久出現了下調,頗有些“多米諾骨牌”的意味。這種由B股開始暴跌,進而傳導到A股及其它相關指數的現象是具有特殊性的,因為作為規模較小的市場,B股在以往的運行中,往往并不是以市場“領頭羊”的形象出現,而是跟隨于A股出現波動。
我們可以再回顧暴跌發生的過程:在4月27日之前,B股指數剛剛創下329.54點的歷史新高,而在4月27日早盤,指數運行亦相當平穩,但在尾盤突然出現斷崖式暴跌,盤中跌幅超過6%,創下了2009年11月24日以來的盤中最大跌幅,最終B股指數仍以5.33%的跌幅報收。
當日108只B股中,97只下跌,凌云B股、上工B股、寶石B、三毛B股跌停。在B股急速下挫后,A股、H股及其他同中國市場相關性較高的指數步B股指數后塵跟隨下調。至當日收盤,上證指數下跌0.46%、恒生指數下跌0.48%、新華富時A50指數下跌0.14%。
4月28日,B股指數再度延續了27日的走勢,開盤短暫拉升后便跳水,最低跌至281.01點,跌幅深達7%。至當日收盤,B股指數報收于294.82點,跌幅為2.78%。
除了帶動A股及其它與中國市場關聯度較高的指數下跌外,B股本輪暴跌的另外一個特征即是其下跌幅度遠遠超過A股同期下跌幅度。這顯示出B股本輪調整與以往歷次調整的差異,事實上,B股上一輪幅度較大的調整恰好是在整整一年前的2010年4月27日,這也使得市場人士更容易忽視本輪調整的特殊性,而將原因歸結為跟隨A股下跌,但始自2010年4月27日的調整中,A股與B股的整體調整時間及節奏,下跌幅度都保持大致相當。這也表明B股本輪下跌除了有市場整體調整因素外,更有其獨特的原因。
不靠譜的猜測
暴跌發生后,市場開始漫無邊際的尋找理由。粗略統計,市場關于B股暴跌的猜測就有不下7種,包括:國際板不久推出、資本利得稅試點、美元即將走強、日本資金撤離、人民幣大幅升值、外資做空、B股補跌。
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國際板推出進程加快得到有關方面的證實,以及B股累計漲幅較大后跟隨A股調整外,其余猜測完全缺乏依據。
首先是關于B股要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傳聞。有接近財稅核心層的官方人士在B股暴跌后辟謠稱,中國不大可能開征資本利得稅。而據記者了解,一個新的稅種開征,需要經過全國人大的審議通過,這其中所要完成的程序是相當復雜的,包括經過很長時間的醞釀、論證,即使是論證通過,往往還存在著一個試點的過程,不存在突然開征的可能性。
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告訴記者:“資本利得稅傳聞實在有些離譜,每次市場下跌都會有人拿出來說事,但稍微冷靜的想一下,單獨對B股開征資本利得稅完全是把這個本已邊緣化的市場置于死地,顯然不具有可行性。”
另外一個缺乏現實依據的判斷則是“做空中國論”,即認為砸盤B股的資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外資通過做空B股,達到“小齒輪帶動大齒輪”的效果,由B股的暴跌帶動H股、A股下跌。但這一外資陰謀論的推斷卻缺乏現實依據,有業內人士指出,B股市場在向國內居民開放后,歷經多次漲跌,而市場本身由于無法實現再融資功能,一直處于尷尬的邊緣化地位,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領域,盡管B股一開始是為外資參與而建立,但實際情況是經過那么多年變化后,外資手中并沒有太多籌碼,B股市場的籌碼更多的是在國內投資者手中。這樣的情況下,從B股開始“做空中國”只能說是一種想象。
事實上,“日本資金撤離”導致B股暴跌的說法與“做空中國”的說法同樣缺乏現實依據,有市場人士質疑稱,目前持有B股最大的力量并非日系資金,如果確因日系資金出于某種需要從B股市場撤離,那么由于其在市場中所占比重不高,市場完全可以在短期內就得到修復,但B股的走勢完全不支持這一判斷。
國際板:暴跌導火索
在否定了B股暴跌的部分“不靠譜”原因后,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國際板的推出進程加快或許是直接導致本輪B股暴跌的“導火索”。
日前,有權威人士日前透露,國際板法律框架已初步確定,適用法律為《證券法》。并且監管層在股東權利保護方面達成一致,即“不要求‘逐字逐句’符合我國監管要求,但股東權利保護水平不能低于境內水平”。并且,在國際板的上市規則中,上市企業主要面向世界500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間接證明了B股將不被納入國際板,令市場參與者此前“借國際板推出之機解決B股問題”的猜測落空。
而結合B股市場的走勢,以及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板推出消息頻出的情況分析,市場從逐漸點燃希望到瞬間希望破滅的情緒可以得到更為直觀的了解:B股指數從2010年7月開始的一輪中期上漲,從200點附近一直上漲到最高329點,漲幅超過50%,超越了同期上證指數的漲幅,至2011年后,市場基本維持在300點上方震蕩,直到此次暴跌急速下挫,跌破2011年以來的平臺。而國際板的推出從2010年下半年以來就已經在B股市場流傳。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國際板會遵照市場運行規律逐步推出,國際板也是證監會2011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交易所理事長耿亮也在同期透露,上交所正在積極準備國際板的發行辦法、交易規則、上市規則和結算規則等四個法規,技術準備也大部告罄。在獲得更高層面同意后,國際板可隨時推出。監管層的表態在相當程度上強化了B股投資者的政策預期,但由于具體的國際板規則和相關法律法規未得以明確,又令BhGgPIp+YmMvRek8+udBPTES1FnM9bhVfb4X5HQgdd8E=股問題是否在國際板推出時得以解決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至今年4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上海總部組織撰寫的《2010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報告在列舉今年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時,再次提到股票市場的國際板等對外開放建設將穩步推進,B股市場在隨后的4月15日創出新高。
“這里面最關鍵的因素是政策博弈,參與B股市場本身就意味著在與政策博弈,如果解決B股問題的政策出臺,那么參與者會因為B股市場問題的解決而獲得較好的收益;但如果沒有相關政策出臺,參與者同樣會面臨政策落空的風險。這是因為B股市場本身流動性不高,B股的價格形成中所具備的‘流動性溢價’不高,而‘政策博弈溢價’更高,國際板相關制度明晰后,B股問題解決的希望短期落空,會有資金認為‘政策博弈溢價’降低而選擇退出”。民生證券深圳深南中路證券營業部的李經理表示,這是長期關注B股市場后可以作出的判斷。
國際板推出進程的加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A股下跌的原因,中原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剛預計,國際板首批上市公司將會有至少500億元的融資需求,這樣的大抽血或多或少會對其他市場的投資者心理造成沖擊。
內在調整需求
除了國際板推出進程加快的因素外,市場內在的調整需求則被認為是推動B股本輪下跌的動力。
申銀萬國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桂浩明即認為,B股前期漲幅過大,調整有獲利回吐的因素。并且從4月27日和28日的情況看,上海B股的跌幅大于深圳B股,上海B股暴跌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漲幅過大,獲利籌碼積累較多,致使正常獲利回吐。而深圳B股跌幅遠小于上海B股,也是由于前期漲幅小于上海B股。
具體而言,上海B股從2010年5月的195點至2011年4月的329點,一年上漲幅度達到60%,但其間未有像樣調整,因此,在4月27日和28日兩天下跌近15%也并不見怪。而深圳B指則在兩天內從841點跌至779點,跌幅為8%,小于上海B股。從時間上看,深圳B指從2010年11月率先在888點見頂后,一直處于調整狀態。
資料:B股市場發展歷史
1993年8月18日:深交所首批特許五家境外券商直接進場作B股交易。
1995年11月2日:我國第一部全國性B股法規《國務院關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出臺。
1996年6月28日:證監會關于嚴格管理B股開戶問題的通知出臺。
1996年9月20日:證監會關于清理B股賬戶的通知出臺。
1997年3月10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關于推薦B股預選企業的通知出臺。
1998年2月24日:《境內上市外資股(B股)公司增資發行B股暫行辦法》出臺。
1999年6月:B股交易印花稅由0.4%下調至0.3%,同時,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企業發行B股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0年12月15日:上證所關于實施B股市場改進措施的通知出臺。
2001年2月19日:中國證監會、國家外管局發布《關于境內居民個人投資境內上市外資股若干問題的通知》。
2003年11月5日:證監會開閘B股再融資。
2004年3月23日:證監會否認關閉B股市場但稱可能兩年后合并。
2005年1月25日:證監會批準深國商非上市外資股先實現B股全流通。
2005年8月23日:《上市公司股改指導意見》出臺。
此后再無關于B股政策出臺,B股市場陷入政策真空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