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同一事物,總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一情況在央行的《2011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公布后的市場反應里也有充分體現。不錯,《報告》提及要“綜合運用好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多種價格和數量工具”,但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對準備金率及利率工具的使用并沒有過多的強調,二是,利率明顯擺在準備金率后面。令人費解的是,各大媒體卻紛紛以“央行將加息”等作標題,大搞眼球大戰。
筆者以為,《報告》里最值得玩味之處在于分明明確了一、二季度的工作重點,其表述如下:
“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認真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即今年一季度的關注重點在于調控物價;
“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顯然,二季度工作重點將回到調結構上來。
非常明顯,央行的關注點作了大調整,而這一調整是隨著中央政府工作重點的轉移而進行的。所以,在二季度的市場投資中,不要再過多地盯住物價,不要再對貨幣一驚一乍、草木皆兵。即使在來勢洶洶的一季度,央行都是有諸多顧慮的,貨幣政策經常手下留情。現在,我們應該應思考一下,調結構工作會帶來怎樣的政策出臺,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如何。
為何不再強調物價的因素?想來原因有幾個:
在連續兩年的上漲之后,大宗商品價格有見頂之勢。固然,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遠未回到常態,但在各方壓力之下,QE2結束之后也不敢作QE3之想;同時,作為世界經濟增量主要貢獻者的新興經濟體在收緊貨幣政策上是毫不遲疑(中國除外),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也開始回歸常態,這些舉動疊加的效果在突破臨界點之后開始顯現,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加以證實,但至少貨幣過度寬松的狀況不復存在了,寬松貨幣環境消失了。另外,過高的商品價格也抑制了下游的需求,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純炒作的資金將選擇離開。死多頭高盛的陡然翻空,或許可以成為例證。
今年全球處于多事之秋。中東和北非局勢的動蕩,日本的地震和核災難,等等,都令到最近幾十年的和平環境成為美好的回憶,沒有這樣的環境,顯然會抑制投機資金的發揮??梢哉f,上世紀80年代之后的長達幾十年的繁榮和泡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的安寧與和平,現在,世界當然不會回到冷戰格局,但地域局勢動蕩的加劇,令到不確定性加大,會令到資金在投機狂歡時顧忌一下戰火的沖擊。
回到國內的調結構上來。今年三大任務:穩物價,保增速,調結構。顯然,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重點,一季度的情況看,經濟增長勢頭還是不錯,這給調結構留下了空間。在央行的《報告》出來之后,看到幾條消息,不得不往調結構這一主線上靠:一是關于《資源稅條例》的消息,該則消息雖未得到證實,但已被廣泛引用。這一消息會讓人猜測資源稅由從量改為從價將在全國推廣的時間日近。二是關于紡織品出口退稅將調整,退稅率會下調5個百分點至11%的消息。這是否顯然,在擺脫危機的陰影之后,出口政策又將回到以前的軌道上?此外便是山西確定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共涉及鋼鐵、電解鋁、銅冶煉等11個行業,其中以水泥的淘汰力度最大。
調結構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前便開始了,但一場危機打亂了所有的計劃,救經濟成為當務之急。救急之后,回歸正常的工作還得重新按部就班的來。說到調結構,則必須觸及電價問題。電價長時間不動,顯然有兩大擔心:一是企業的承受能力(怕拖累經濟),一是怕進一步加速通脹。現在來看,這兩大擔心在一定程度上到得緩解,而電荒又有提前降臨之態,電價的調整可能順勢進行。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決心來調結構的話,中國需求的減少會拉低原材料價格,可能順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通脹的壓力。本來兩個矛盾的目標,在較為理想的情況下反倒可以相互兼顧了。但調結構的陣痛,是中國經濟躲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