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篇的文章的基調,都是對勸喻投資者入市——尤其是新股民——持明確的否定態度。我所擔心的是:因為眼看著自己銀行戶頭里的血汗錢被負利率無情地侵蝕而急不擇路的蕓蕓眾生,很容易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之類的頗具煽動力的“精英言論”忽悠到股海里來。嗆幾口還是小事,最怕溺水釀成滅頂之災。
報刊的文章登過千百篇,大多是鼓動人入市的。你卻和人家唱對臺戲,是否太保守了?
這不是一個態度積極還是保守的問題,而是一個機會選擇的問題,此其一;其二,是一個投資者參與度的問題。前者可以用“天時地利”來概括,后者則可以歸納為“人和”。
先說前者。所謂“天時”,這里主要表述的是目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空前嚴峻的通脹形勢,這就意味著我們手中所能掌握的主動權實在有限,從而加大了調控的難度;其次它顯而易見地具有貨幣現象的性質,是由于我國過去兩年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堪稱史無前例的貨幣超發造成的。在這方面我們創造了(包括連鎖造成的)那么多的世界紀錄與世界第一,以致這里難以一一羅列。對筆者而言,其所以引發的驚怵絕對大于欣喜,因為在這眾多殊榮的后面可能正孕育著物極必反!在享受了超常貨幣供應的刺激帶來的快感之后,現在到了忍受其弊端釋放的痛苦的階段了。欠債總是要還的。這兩年一系列的經濟異象證明并將繼續證明:誰要是低估因此而引發的本輪高通脹的治理難度和時間長度,誰就要犯極大的錯誤。既然形勢如此撲朔迷離,投資者當然應該恪守“不明朗的市不入”的股訓。
再說“地利”——這里的“地”,不言而喻指的是股市。A股的地,說實話很肥沃,但老實說卻養不肥投資者。它可以養肥原始股東(因為“三高”的發行機制),養肥政府(因為稅收),養肥基金從業員(因為旱澇保收的管理費),養肥券商與銀行(因為手續費)……所有這些都是恒定的、可以保證的(除了券商在熊市中會有虧損風險之外);惟獨投資者必須通過高風險的博弈才能獲得有限的收益,而且只限于少數人(七虧二平一盈)。盡管形式上投資者可以享受分紅,但實際上能在上市后堅持長期現金分紅的公司只是少數,且回報率超過銀行存款者有如鳳毛麟角,望其跑贏負利率更是畫餅充饑!像這樣的一個失衡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顯然是不利于投資大眾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的。如不及早從制度上做根本的改革使利益改向投資大眾傾斜,勢必抑制A股市場的繁榮而成為投資大眾的進入障礙。
與此同時,無法遏制的融資潮也日削月割地侵蝕著投資者的根本利益。A股市場的融資額本已連續兩年高居全球之冠,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管理層在“十二五”擴大直接融資額比重的戰略安排仍將付諸實踐,從而使A股這塊“地”因為接踵而來的融資潮面臨日趨嚴重的澇災的威脅。回顧07年12月底上證指數尚處于大牛市峰位水平的5262點時,滬深兩市的流通市值才不過9.17萬億元。而在4月18日上證指數創出今年高位3067點后的當天(收市報3057點),滬深兩市的流通市值已是21.41萬億元,較之三年前整整翻了一番還多,等于又添了一個滬深股市。為什么這幾年上證指數始終受壓于3478點之下、且市場重心呈不斷下移之勢?高速擴容是一個無法否認的答案。假如不正視這一現實,反而在配合治理通脹的旗號下繼續高速擴容使股市真的成為吸納過剩流動性與熱錢的“池子”(已不乏鼓吹這種觀點的文章了),A股離異常大災難也就不遠了。凡在股海沉浮多年的過來人,這點政策的敏感性還是應該有的。
最后講“人和”:由于“天時”不濟,“地利”不再,決定了A股市場連年缺乏賺錢效應,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反映到成交上是換手率的長期下降與量能的萎縮低迷,今年以來明顯缺乏成規模的新增資金批量入市,基金也在連續兩年規模下降的基礎上于一季度繼續遭凈贖回。股市本應是“眾人搭柴火焰高”的地方,在柴(資金)已少、人又不多的情況下,火又怎能旺得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