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wind數據統計的申萬二級分類中的2087家上市公司,在2011年第一季度實現了4.79萬億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27%,環比減少了5.39%;實現凈利潤4753.31億元,同比增加26.11%,環比減少4.56%。從同比增速來看,整體上2011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取得了亮麗的業績,然而,從環比增速來看,一季度上市公司的業績整體出現了“滯漲”現象。
另外一方面,從分行業的數據看,具有較強議價能力處于壟斷地位的銀行、石油石化行業對一季度凈利的增幅貢獻最大。而面臨通脹的高企,在產業鏈中,受原材料影響較大的通信設備、通信運營、電力、航運等行業凈利則出現了負增長的現象。
銀行凈利增量貢獻最大,石油化工次之
分行業凈利潤數據顯示,一季度行業業績分化嚴重。在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下的81個子行業中,有38個行業實現了環比利潤的上漲。其中,化學制品、醫藥商業行業環比分別增長188.62%和158.85%,位居所有行業環比增幅前兩位。而傳統的銀行、煤炭開采、石油化工等重要行業均實現了較好的同比和環比增速,對整體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業績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銀行業的凈利潤增量貢獻率達到56%,石油石化行業凈利潤增量貢獻次之,為10%,這也延續了2010年的全年的分布格局,2010年全年銀行凈利潤增量占比為37%,石油化工行業占比14%。兩大傳統壟斷行業盈利能力的霸主地位進一步增強。
通信設備:景氣度繼續下降
通信設備行業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了21.12%的營業收入的增長,但是由于2010年第四季度的環比卻下降了21.60%。從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來看,該行業的業績顯得還可以,但是營業利潤的同比和環比則分別出現了1.69%和35.35%的降幅。而凈利潤則顯得更為凄涼,一季度行業凈利同比和環比降幅分別為81.9%和62.98%。
以烽火通信為例,2011年第一季度,該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11.17%,環比則出現了23.37%的下降。在此前申萬對該公司的業績預測時,也認為一季度的凈利同比增速不會超過20%。
安信對于通信設備行業的一季度的業績表現認為,整體的業績沒有達到預期,從二級市場的表現看,整個信息設備板塊月跌幅也達到了6.9%,部分個股在四月份甚至出現了15%以上的跌幅。這或許也與該板塊的業績整體表現不好有關。
同屬制造業的專屬設備制造業的利潤增速也處于下滑狀況,這或許也間接反映了在通脹高企下,制造業的成本轉移能力及上游的議價能力受到嚴重的挑戰。
航運:整體虧損,再次陷入困境
相比通信設備行業,海航業的一季度則顯得更為凄涼,艱難時刻繼續延續了2010年的走勢。數據顯示,在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下的12家航運公司,一季度整體凈利出現119.27%的同比降幅,環比降幅為111.25%。
在湘財證券重點跟蹤的八只航運上市公司中,5家出現虧損,3家盈利。一季度整體則虧損3.31億元,平均每股收益為-0.02元,行業整體實現營業收入298億元,比上年同期的302億元略低。湘財證券認為,目前航運行業正在經歷反彈之后的再次探底階段,但是這次調整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方面,供給方面的壓力使得行業環境惡化,另一方面,不斷提高的成本使得行業的運營環境更為惡劣,而且認為這種趨勢在二季度還將延續。數據顯示,12只航運股的營業收入為303.8億元,同比減少1.9%;營業利潤僅為7.07億元,同比卻減少了71.35%,營業成本的上漲嚴重吞噬了航運公司的利潤。
零售行業增長持續
在過去的兩年,大消費行業受益于國家內需刺激政策,行業的成長性被二級市場普遍看好,整個大行業相關個股漲幅屢創新高。而從去年底開始,該板塊則一直處于深幅調整狀態。2011年一季度業績表明,下游消費品中的零售、餐飲等行業業績增長仍然得以持續。數據顯示,餐飲業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和環比分別增長57.08%和18.78%;零售業的同比和環比增速則分別為36.09%和33.35%。
以零售業中的百聯股份為例,2011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增長165%(經營性27%)。同時,在百貨店增長的同時,期間費用率下降、利潤率得到了提升,發張態勢明顯。
對于商貿零售行業的下的細分行業表現,國泰君安認為,細分行業中百貨業由于受到合肥百貨、重慶百貨、大商股份等權重較大企業一季度業績大幅提升的影響,百貨業在收入保持穩健較快增長的情況下,凈利潤增速達到63.5%,有些出乎市場的預期。對于零售業大行業下眾多的細分行業,國泰君安給予了百貨業的重點推薦,認為未來奢侈品價格的上漲將進一步帶動百貨業收入增速取得較快的增長,而對于一些中西部地區的龍頭企業,則更為看好。
醫療保健:內需繼續推動成長
統計局公布的工業企業數據顯示,2011年1-3月,醫藥工業(不含醫療器械)實現收入2930億元,同比增長27.8%,包含醫療器械和制藥器械實現收入3200億元,同比增長27.6%,行業繼續保持高速成長。而1-2月的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僅為8.4%,中金指出,內需旺盛仍然是醫藥市場增長的主要來源。同時,包含醫療器械和制藥器械實現利潤總額326億元,同比增長21.7%,盈利能力提升。
從該行業的上市公司看,一季度行業上市公司業績整體表現比較樂觀。在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中,醫療保健大行業下,醫藥商業板塊業績表現最為突出,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和環比分別增長19.37%和42.79%;凈利潤分別實現同比和環比增幅為69.92%和158.85%。
對于醫藥板塊整體的表現,中金公司認為,從一季度基本面的數據來看,行業仍然保持著高速健康發展。同時,醫藥板塊今年以來的調整過度放大了政策對醫藥板塊的負面影響;從安徽模式的爭論和基本藥物制度的推進來看,醫療體制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戰。而在這場攻堅戰中,中金認為,醫療器械有望直接受益于國家醫改的投入;以臨床用藥為主的制劑藥、中成藥和生物制品行業在各方對衛生產業高投入下,仍然可以保持高速發展。
統計局數據顯示,1-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45萬億元,同比增長30.6%;今年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6.22%,同比下降了0.45%;環比1-2月上升0.19%,利潤率環比增幅低于過去十年平均漲幅。對此,國泰君安認為,消除季節性因素,工業企業利潤率呈現明顯下降,反映成本上升嚴重擠壓了企業利潤空間。
金融危機后,在各大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經濟出現了快速的復蘇,企業盈利水平也得到較快的增長。然而,一系列的政策使得通脹高企,待刺激政策結束后,隱憂逐漸凸顯,或許此時,更多的企業該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未來的盈利點來支撐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