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撤軍信號,也不能就此解讀是美國的失敗
近日,奧巴馬提出了分階段從阿富汗撤軍的計劃。到底這是“光榮撤軍”,還是“無顏敗退”?全球媒體爭論不休。
其實,這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撤軍信號,也不能就此解讀是美國的失敗。預計到明年夏季結束前撤走的3.3萬兵力,是奧巴馬按照大選時的承諾,把美軍從伊拉克撤走后在阿富汗增兵的數字。雖然美軍在阿富汗指揮的將領并不真正認同這樣的撤軍,并警告會損害美軍在阿富汗戰場的作戰部署。但對奧巴馬來說,展開階段性的撤軍,既是計劃中的目標,又是國內外形勢的需要。
從軍事上講,奧巴馬是要向外界展示,他上臺后的所謂專注阿富汗軍事行動已經取得成效。因此,增兵的部分沒有理由繼續待在阿富汗。一如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和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所言,撤軍決定是阿富汗局勢發展的“自然結果”,“條件已經具備”。更何況,UbSOoIrLYpz57/48IDZRa3DjzO/msgB6PKT6hoV7qqM=當初決定增兵阿富汗的另一個理由,就是“追殺拉登”,這一任務也由海豹突擊隊在巴基斯坦完成。
雖然北約聯軍這一年多來加緊圍剿,但是塔利班的抵抗力量并沒有被徹底削弱。因此,奧巴馬撤軍是由美國國內經濟和政治的大勢所迫。
從經濟上講,美國經濟的復蘇腳步并沒有預料的那樣快。失業率居高不下,在民怨所逼之下,龐大的阿富汗軍事開支變成了嚴重的負擔。撤軍省錢就是必然的選擇。這就是為何奧巴馬在宣布撤軍的電視講話中宣稱,逐步撤軍可以令美國將焦點放在國內建設之上。
同時,也因為經濟捉襟見肘,奧巴馬在中東的軍事政策正在淪為共和黨攻擊的目標。因此,為了在總統大選中爭取主動權,奧巴馬也不得不在阿富汗軍事行動尚沒有取得決定性成果之際,以“口頭上的勝利”為理由,擺出撤軍的姿態,贏得民意的支持。
即使到明年夏季撤軍后,美軍仍然維持著2009年奧巴馬宣布增兵前的人數規模。北約各國也歡迎奧巴馬的決定。但是,白宮的行動已經觸發了全球的普遍猜疑——那就是美國是否開始“放棄阿富汗”?這種“失敗論”的蔓延,不但可以抵消奧巴馬下令格殺“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的“政治紅利”,更會損害奧巴馬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的“三軍統帥”形象,對其爭取連任殊為不利。
為了堵住“失敗論”,奧巴馬再度親上火線,強調不會放棄阿富汗,美國在阿富汗的“既定任務”不會“中途而廢”。奧巴馬的這種表現,是否可以扭轉“失敗論”的蔓延,擴大美國“勝利后撤軍”的印象,也不是很令人樂觀。人們還記得,奧巴馬總是大膽提出“震驚世界”的新建議,但轉眼又出面“滅火”。不久前要以色列撤回1967年戰爭前邊界、隨后又改口的風波,就是最近的一個例子。 阿富汗戰爭,不能僅僅看成是美國軍事干預外國的一個案例,它是“9?11”恐怖襲擊后的產物,是全球反恐的一環。美國在阿富汗的行動,有聯合國的支持,也有北約國家的共同參與,與美國的伊拉克戰爭仍有不同。
在歷經十年的掃蕩打擊后,塔利班仍然維持3萬左右的游擊隊兵力。在達九成的國土上,該組織與北約部隊周旋,甚至可以在不同地點同時發起主動的攻擊,顯然是有民意支持的;反過來看,阿富汗的兒童就學率成倍增加,婦女地位得到改善,人民有權參與政治進程。這些社會的進步,也是西方國家民眾支持自己的政府參與阿富汗軍事行動的最大原因所在。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沖突、戰爭行為與社會進步的矛盾,在北約軍隊完全撤出阿富汗之前,還會繼續存在,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北約各國的阿富汗政策。
我們必須看到,到明年夏季結束前的撤軍行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國明年的總統大選。但是,2014年美國和北約是否全面撤軍,交由阿富汗政府完全負責國內的安全,仍然是未知數。因為那個時候,美國大選已經結束,無論是奧巴馬連任,還是共和黨奪回白宮,都會有不同的中東政策,加上美國的經濟形勢和世界的格局也會發生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