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指出了資產泡沫,但自己的投資卻仍然不變:定時定額購買股票基金。
甚至在學術上,這種樂觀和悲觀交織,似乎也成了他的一種特色
凡美國國會、IMF會議或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總會有一位頂著一頭蓬亂棕色頭發、用咆哮嗓音發表演講的經濟學家,這就是努里埃爾?魯比尼。他曾在2006年成功預測美國次貸危機,又在2008年神準預言了投資銀行的傾覆,因此獲得“末日博士”的稱號。
繼這些預測之后,6月12日,魯比尼在新加坡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向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因通過增加投資推動經濟增長而導致產能過剩,中國經濟在2013年后將面臨“硬著陸”風險。各國的狀況也決定了在2013年,全球經濟可能遭遇“完美風暴”。
“悲觀預測不是因為我的性情”
在紐約,努里埃爾?魯比尼有一間擁擠狹窄的辦公室。一位年輕人將與老板有關的文章用膠帶貼在白色石灰墻上,照片中的,魯比尼面帶微笑,襯衣領口敞開,旁邊是兩位漂亮的年輕女子。
大多數見到魯比尼的人,會感覺到他渾身散發的陰郁氣息,以及他自稱的“全球流浪者”的疲憊感。在美國經濟發展的“大穩健”時代,他對次貸危機的預測絕對屬于“異數”,在預測觀點出現爭議時,他甚至被一些不同意見者稱為“唱衰一切的烏鴉嘴”。
對此,魯比尼很認真地說:“我做出悲觀預測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分析,而不是陰郁性情。”他還強調,他其實是快樂的實用主義者。
在危機經濟學層面,他推演了整個泡沫危機的發展歷程:從16、17世紀荷蘭郁金香熱引發的資產泡沫,到南海公司引起的英國資產泡沫危機,這場危機曾使得整整一代的英國投資者對金融市場敬而遠之。到了18、19世紀,資產泡沫和熱錢導致的金融危機已經開始會引發全世界的金融危機,以此為特點的危機及隱患一直持續到20世紀和現在。在此基礎上,魯比尼反對將危機稱為無法預測的“黑天鵝事件”,并稱之為荒謬。他認為危機并非偶然,是注定要發生,并同樣可以預測。
對于資產泡沫危機,他始終強調一句古老的名言: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魯比尼回顧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海曼?明斯基、大衛?李嘉圖及亞當?斯密等不同派別經濟學家的觀點,他從羅伯特?希勒的啟發、歷史經驗的相似、美國影子銀行的壯大、資產證券化的高杠杠率、人們心理等各個方面回答了他做出次貸危機預測的原因。這似乎也可以為他“做出悲觀預測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分析,而不是陰郁性情”這個說法提供佐證。魯比尼對自己成功預測的原因,還做出過不同的解釋。
魯比尼自詡為“世界流浪者”,他曾經說:“可以上網沖浪,聽來自世界各地的觀點,但我發現,沒有比親自去那里感受更真切的方式了,哪怕只有3天也好……在虛擬世界里,你無法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游牧人’。你得去走走看看,聞聞那里的氣味,看看那里的人們,去旅行,去交流。”
即便是對于中國的悲觀預測,也是來自于他的親身“游牧”,因為中國之行讓他看到了“豪華但卻空蕩蕩的機場和子彈頭火車、毫無用處的公路、數以千計超大規模的中央及省政府新辦公大樓、一座座被廢棄的鬼城以及為防止全球鋁價暴跌而一直關閉的嶄新的鋁冶煉廠”。
末日博士 or 雙面嬌娃
在對宏觀經濟前景做出悲觀預期的同時,魯比尼對媒體表示美國房地產肯定會“二次探底”,但是,他卻買房了。他在曼哈頓購置價值550萬美元的三層復式豪宅,向銀行申請了一份為期30年的可調整利率房貸。面對外媒“厚臉皮”的指責,他很輕松地給學生們看這些“意圖激怒他的報道”,并且暗示,現在一系列經濟指標似乎都在顯示“美國經濟蘇醒的積極跡象”,這與他公開發表的言論大相徑庭。
矛盾還不止于此,他指出了資產泡沫,但自己的投資卻仍然不變:定時定額購買股票基金。甚至在學術上,這種樂觀和悲觀交織,似乎也成了他的一種特色。
一方面,不同于盛贊美國進入了“大穩健”時期的學者,他一定程度上贊同馬克思關于危機是資本主義內在性的觀點,認識到危機是不可避免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生的,這在別人看來,成為了悲觀主義的注腳;然而,他又堅信危機是有規律并且可以預測的。一方面,他深刻地剖析了危機中金融系統的嚴重程度,未來美國的經濟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在提出的對策中,他又認為這些對策完全可以實施并發生作用。一方面,他認為政府和美聯儲的一些危機處理措施成為了放大危機的端倪;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他提出的對策很大程度上需要并依賴政府和美聯儲的參與。
即使在對于中國經濟的判斷上,魯比尼也表現出了這種特點:一方面,他認為中國經濟越來越依賴出口和固定投資,如果繼續按照這種方式發展,將面臨銀行系統的巨額不良貸款和產能大量過剩導致經濟硬著陸;另外一方面,他又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常賬戶盈余國,對貨幣雙重戰略的運用堪稱完美,美元的衰落不會是一個突發無序的崩潰,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里,人民幣成了美元的長期替代性選擇。
有人認為,魯比尼的這種特色正是他的聰明之處。就拿中國為例,一方面,敢于預測中國經濟崩潰的時間證明了魯比尼足夠勇敢。在過去20年中,許多人都曾嘗試過同樣的事情,結果都遭到慘敗;另一方面,他很聰明,沒有將確切的時間規定死,如果你換句話來解讀上述評論,那么這些評論實際上是在說:中國未來兩年不會遭遇硬著陸。當個成功的預言家,只要堅持一個趨勢,總會遇到對的時候。魯比尼似乎就是一個永恒的空頭,這點連他自己都不否認。
“既然末日已到,何不及時行樂”
即便在生活里,似乎也能窺見魯比尼的雙面性。作為一個成功預測經濟危機的經濟學家,他頗受追捧,商業人士對他趨之若鶩。投資大師索羅斯說:“他是所有經濟學家中最正確的一個。”他也曾作為美國財長蓋特納的高級顧問,在華盛頓扮演過兩年政策制定者的角色。
作為一個學者,在學術上需要細致嚴謹。然后,在學者氣質之余,他頂著一頭蓬亂的棕色頭發,坦言自己喜歡開派對,泡美女。
在做出“末日”的預測時,他又購置買豪宅,開派對,一掃渾身散發的陰郁氣質。他說:“既然末日已到,何不及時行樂。”
不過,或許人們更關心的,是對于中國的預測,他會否又一次成為成功的占卜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