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二
佛教雖然未與其他宗教發生過戰爭,但在傳入初期,其與中國原有的道教還是有過一些辯論。
一次,某位道士對法印禪師說:“你們佛教怎么樣也比不上我們道教,因為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如’、‘一心’、‘一乘’、‘一真法界’、‘一佛一如來’,都只是‘一’而已,而我們道教無論講什么都是二,比方‘乾坤’、‘陰陽’等等,所以道教的‘二’自然要比佛教的‘一’高明?!?br/> 法印禪師聽了之后,一臉不解地問道士:“這是真的嗎?‘二’真能勝過‘一’嗎?”
道士說:“當然!只要你說‘一’,我就能說‘二’,絕對能勝過你們?!?br/> 這時,法印禪師將自己的一條腿慢慢豎起來,然后對道士說:“現在我已經豎起了一條腿,你能把兩條腿同時豎起來嗎?”
道士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
佛教史上記載,中國曾有“三武一宗”的教難,大多是因為lHPojo4JL7mdsOwuOFBAAg==道士嫉妒佛教所引起的。佛教雖然崇尚和平,仍難免為道教所不容。
法印禪師和道士的對答,就是方便機辯,也可以說是禪的巧妙運用。有了禪,就有靈巧、慧思、機辯;有了禪,就能不顛倒、不恐怖、不妄想。禪統一了自己,統一了時間;禪能帶給我們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內在世界,非常美妙。
實應不在
唐末五代時候的南院慧颙禪師是河北人,嗣法于興化存獎禪師。得法之后,他遷住汝州(河南)寶應禪院南院,人稱“寶應禪師”或“南院慧颙”。
一天,一位年輕的僧人前來拜會。
寶應禪師開口問道:“你從什么地方來?”
僧人恭敬地回答:“學人從襄州(湖北一帶)來?!?br/> 寶應禪師問:“你到這里來,有什么事嗎?”
僧人說:“末學特地前來禮拜寶應和尚?!?br/> 寶應禪師故意搖搖頭,說:“哎呀!寶應剛巧不在?!?br/> 僧人知道眼前正是寶應禪師的禪機,即刻回應說:“那我就把您當作寶應上座,現在向您頂禮?!?br/> 寶應禪師仍然不為所動,冷冷地說:“我已經和你說他不在了,你頂禮我有什么用呢?”
僧人說:“我不必管你、管他,我只是在心中向寶應禪師頂禮?!?br/> 寶應禪師拿起身邊的香板,向年輕的僧人打去。
僧人挨了一下香板,豁然大悟,說:“謝謝寶應禪師賜我犍槌,讓我了然心地。”接著就地禮拜。
寶應禪師點點頭,說:“佛子可教也!”
訪客已經見到面,偏說寶應禪師不在,如果是普通的行者,可能就蒙混過去了,但對有誠意的禪者來說,卻不是那么容易過關的事。
不管你怎樣否認,這位僧人已經認定;在此一來一往之間,禪者的答問就算相應了。你說不在,我已認定;你賜香板,我也欣然接受;如此相應,還有何事不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