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當下中國互聯網市場最為熱門的關鍵詞被這樣的方式詮釋了出來,也不由得讓市場心生猜想:這會是3Q大戰第二季的預告片么?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兒童節,同為父親的周鴻祎顯然沒有給馬化騰一個開心的心情。
5月31日,奇虎360公司發起召開了第一屆互聯網開放大會。作為盟主的周鴻祎高調宣布:“開放是中國互聯網下一個十年發展的主旋律。”
在此之前幾周,騰訊公司已經宣布將在6月15日召開“開放大會”,對外公布會議是重量級的,籌備半年之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360版的開放大會快馬加鞭準備了3周就召開了,搶在騰訊前奪取市場眼光的企圖一目了然。
周鴻祎的順理成章
先是3Q大戰,然后在美上市,周鴻祎這半年過得風生水起,掌聲與罵聲齊飛。
3月30日的上市,將業界對360的關注推上頂峰。當時資本市場環境并不好,大把中國概念股在美上市即破發,日本大地震效應尚難預測,奇虎360卻恰好以360倍的市盈率成功上市。
長期以來,周鴻祎一直以“免費”理論在中國代言人的面目出現。當《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推出《免費》時,周鴻祎逢人就送一本。
他在接受本刊采訪時曾經總結自己的盈利模式:“基礎服務免費,用客戶端積聚海量用戶,然后推出特定的增值服務,通過長尾來實現盈利。”
這套理論建立在對中國互聯網國情認識的基礎上——“只要是人人都需要用的互聯網服務,就應該是免費的。只有少數人需要的,就可以作為收費。有一定數量的用戶群之后,就可以推出增值服務了。我們不會在軟件里搭載廣告,廣告不是我們的方向。”
等到奇虎360上市之后,從上市招股書上人們看到,360的收入與優酷相差不大,但是考慮到360系安全衛士、殺毒、瀏覽器的龐大用戶數量,可見360從自身用戶手中變現的能力并不強大,甚至可以說長尾效應并不明顯。
面對美國資本市場,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往往會說“我們是中國XXX”,Google、facebook中國版的概念在資本市場上能夠迅速得到認同。
周鴻祎開創的模式很難說是根本性的變革,但在美國卻也沒有樣板公司可供借鑒。對于挑剔的投資者,他選擇了一套新的模板——360是一家顛覆性的免費、開放平臺型公司。
360靠什么賺錢?招股書給出了答案,互聯網廣告才是王道,占了總收入的將近七成,而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才兩成多。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周鴻祎的360帝國目前走上了一條靠客戶端產品吸引流量、用瀏覽器來變現流量的發展路徑。
變現流量不是什么新路子,當年幾大門戶能撐過寒冬靠的就是直接將流量轉化為廣告憑據。Google能在今天稱王稱霸靠的是對流量進行精準分析,進而投放針對性廣告。
對周鴻祎而言,在當下中國,能將客戶端積聚的人氣和流量轉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瀏覽器。人們發現,原來掛在360瀏覽器的網址導航是最大的收入來源,而且搜索分成也是重要部分。
周鴻祎的創新與顛覆在于重新定義瀏覽器作為互聯網接口的意義,當克里斯?安德森發出他的判斷“web已死”時,周鴻祎卻找到了新的突破。
路徑清晰后,人們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周鴻祎會加大在網頁游戲和團購平臺上發力,這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變現方式。周鴻祎自己也說,在360的平臺上,如果是免費的軟件我們就不收費了,如果收費,大家就一起協商分成。
360的帝國根基建立在客戶端軟件基礎上,這種模式并不像騰訊產品產生了難以割舍的用戶聯系。3Q大戰后,騰訊加大了安全和殺毒軟件推廣力度。馬化騰在內部會議上發了狠話,在微博和安全軟件這兩個項目上投入上不封頂,不接受失敗。
周鴻祎用“免費”顛覆了傳統的殺毒軟件格局,接下來他的關鍵詞成了“開放平臺”。如果真正能建立一個用戶黏性極強的平臺,他才能免于客戶端崩塌而全盤瓦解的恐懼。
在開放大會上,周鴻祎宣布了四大舉措:對合作者提供標準API免費接入、免費推廣;承諾web游戲分賬比例最高;建立開發者獎勵基金,高達1億元的獎金,獎勵個人開發者;建立360度創新應用基金,投資10億元,支持創業創新企業。
對于業界高度關注的分賬比例,周鴻祎指出不同領域分賬比例不同,如中國的軟件本來不掙錢,360就干脆不收錢;網絡游戲是一個金礦,現在大佬級公司與游戲公司的分賬比例是8:2,一般的公司是7:3,360的目標是5:5。
此舉讓內容提供方大為振奮,長期以來,分賬比例成了制約中國能不能出一個Zynga繞不過去的節點。
不過仔細分析,目前360平臺計劃誠意很足,新意卻有待考量:團購平臺就像是團購導航;安全桌面效仿了蘋果的App Store,可又像是360軟件管家的桌面版:瀏覽器開放,但瀏覽器本身就是用了別家的內核。
360起家靠客戶端軟件,可開放平臺產生的新的內容能否與既有客戶端之間發生化學效應,將成為周鴻祎“開放平臺”戰略的關鍵。
周鴻祎激發了馬化騰?
對于一個國外用戶而言,打開webqq頁面與360桌面全屏版,他可能很難發現個中差異。
做開放平臺,成了馬化騰與周鴻祎的共同發力點。一向自負的周鴻祎在他的開放大會上說,今天馬化騰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兩年前我給的建議。
3Q大戰之后不久,馬化騰在公開場合就已經聲稱,未來騰訊會在發展時考慮更多的問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完全自己做。他用了一個詩意十足的句子:“我對境界的理解就是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完美結合在一起。”
隨后,馬化騰公布了《關于互聯網未來的8條論綱》,宣布“開放和共享不僅僅是我們公司應該負起的社會責任,也更加是我們擁抱未來的方式。”
在馬化騰看來,互聯網時代下“壟斷”是不存在的,是假想敵。產業上游價值將重新崛起,而渠道不再重要。
小馬哥的高調宣布成為一個起點,半年之后,市場發現騰訊正在發生一些改變:先后宣布開放騰訊微博、騰訊朋友、QQ空間以及即時通訊Q+等平臺。
最為引人關注的莫過于Q+平臺開放,第三方應用開發商將可通過這一平臺,直接為6.47億QQ用戶提供服務。
在5月的站長大會上,馬化騰鼓勵開發者:“如果非說騰訊是做大山,那也不能是荒山,希望開發者能成為山上的大樹,甚至比山還高。”
針對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步驟,外界對于馬化騰表態的最大質疑是,如果某個應用在騰訊平臺上得到了證明,強大的騰訊會不會制造出一個差不多的應用?畢竟,QQ旋風、QQ影音都是騰訊成功的案例。
在此之前,李彥宏宣布在百度推出“框計算”平臺,可一段時間過去之后市場發現,原來框的是百度自己的內容。比如在百度搜索“鄉村愛情進行曲”,框出來的是奇藝網站的內容,還大咧咧地顯示“奇藝,百度旗下視頻網站”。
再比如國內一些SNS網站,明碼標價通知哪些開發者不能干,而這些往往又都是經過實踐檢驗過的好應用,甚至輕易屏蔽也不是稀奇事。
騰訊會不會也成為這種中國特色策略的跟隨者?從目前情況來看,騰訊的開放戰略似乎沿著貨真價實的方向大踏步前進。騰訊三大開放平臺——IM開放平臺、SNS開放平臺、微博開放平臺布局完成。
看起來,馬化騰試圖通過開放的戰略改變這家公司的基因,一向孤芳自賞的企鵝開始嘗試著與大家一起其樂融融。
除了開放平臺,馬化騰開始加大投資力度,今年初,騰訊成立了“產業共贏”基金,規模為50億元,其定位是:為互聯網及相關行業的優秀創新企業提供資本支持。很快,華誼兄弟(影視制作)與藝龍(在線旅游)成了騰訊收購的目標。
與騰訊上一次大規模收購相比,今年以來的騰訊收購顯得更“重”——影視制作和在線旅游都需要強大的線下配套。
與此相伴的是,騰訊收購的觸角伸出了中國,不但在美國、韓國這樣的網絡創新發生地投下了棋子,還在越南、印度、泰國等新興市場進行了多筆收購,輸出了自己的工具與技術。
當然,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巨額投資對象是俄羅斯的DST公司,這家公司既是東歐發達互聯網公司,同時也是多家互聯網巨頭的投資者(facebook,zegna),騰訊的野心可見一斑。
開放平臺,革誰的命?
除了360與騰訊,阿里巴巴、搜狐、百度都擺出了開放的姿態。開放平臺成了中國互聯網巨頭們新的口頭禪。
周鴻祎表示,自己選擇開放是以“求生存”為愿景,他覺得自己是業界的“鯰魚”,“把水弄活,鼓勵有用戶、有能力開放的大公司開放”。
馬化騰顯然不會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被周鴻祎激發的,在他的視野里,這是一次再造騰訊的機會。上半年,騰訊已經連續舉辦10場“診斷騰訊”系列論壇,邀請一百多位專家。馬化騰在現場表態:“不要給我留情面,提出嚴厲批評。”
開放平臺的好處顯而易見:第三方應用可以借助擁有龐大用戶數的平臺進行推廣,節省了大筆推廣費用,而平臺公司可以通過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新的數據和內容進行開發,獲得收益。這是一個相互激蕩產生新的化學效應的過程。
從互聯網歷史上看,高舉開放大旗的Google、facebook、twitter都是以此為突破點,成為了新的王者,他們有勇氣有口氣,更有實際的行動力。因為這一切都是和他們未來的收益息息相關,他們當時都是新人。
反觀國內互聯網公司,現在高喊口號的都是一些已經相當成熟的巨頭公司。開放平臺看上去很美,但實際怎么樣沒人知道,而且需要讓渡自己的一部分權益,讓別人在自己的舞臺上發展,更是挑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敏感點。
畢竟,革自己的命是最難的。